2008年6月1日 星期日

英國倫敦聖保羅大教堂 Saint Paul's Cathedral

按圖進入觀看幻燈片,進入後,按住圖面,出現i,可以控制速度和閱讀圖文解說:
IMG_6170.JPG
貼上玉山Google地圖,讓大家都找得到

延伸閱讀:
英國倫敦國會大廈 House of Commons
英國大英博物館藏
Norman Foster英國倫敦瑞士再保險總部大廈(Swiss Re Headquaters)
Norman Foster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大展苑 Great Court

看女皇住的房子,先繳九百元
法國巴黎聖母院 Notre Dame, Paris建築賞析
香港恩福小教堂
法國巴黎衛區Notre-Dame-de-la-Pentecôte小教堂
中國廈門鼓浪嶼天主堂

本文(請按繼續閱讀)
時間:1675年-1711年
地點:英國,倫敦

欲尋找建築之典範,只要環顧四周即可--列恩之子刻於聖保羅大教堂內,一七二三年。

列恩(Sir Christopher Wren)的聖保羅大教堂雖是英國最偉大的巴洛克建築,但若非一六六六年發生的一場倫敦大火,毀了此地原本的中世紀大教堂,且幾乎把整座倫敦城化為廢墟,也不會有聖保羅大教堂的存在。然而列恩對教堂重建計畫的著力點,特別是從一開始就被他列為思考重點的圓頂,在大火之前就已經悄悄啟動了。原本的聖保羅大教堂早就令人憂心忡忡,到了一一六三年,相交的塔樓下方更出現了駭人的警訊,這表示塔樓已經搖搖欲墜。列恩提議把塔樓拆毀,重建一個規模更大的相交,並以圓頂覆蓋,圓頂的尖端則裝飾一個巨大的鍍金鳳梨頂飾;他的提議被接納了。

 圓頂是每個建築師的夢想。不過可想而知,這樣的機會畢竟有限。布魯涅斯基在一四二0年蓋了佛羅倫斯大教堂的圓頂。十六世紀晚期米開蘭基羅也以聖彼得大會堂的圓頂繼踵先賢。在巴黎,封索瓦.蒙莎的恩典谷教堂,以及勒梅西埃的索爾本大學教堂,也於一六六五年動工興建,當時列恩正在進行畢生唯一的一次異國之旅,很可能親自見識了這兩座教堂施工的過程。

設計的演進

 大火過後,原先的方案全部告吹,列恩再度從零開始。此後一直到一七一一年教堂竣工之前,大量的平面圖和繪圖從列恩的事務所流出來,照理說這可以釐清設計的過程,但事實上,有時候正好相反。

 教堂設計的演進,分成以下幾個主要的階段:一六七0年,列恩提出了一份出奇樸實的設計──一個用圓頂覆蓋的門廊,和一個很小的長方形教堂。這個設計被認為太過平凡,沒辦法讓人眼睛一亮,於是他又做了其他的設計,有些是採取拉丁十字形的平面,在相交處覆上圓頂,有些則是四臂等長的希臘十字形平面,而且也有一個圓頂,類似博拉曼帖為聖彼得大會堂所做的原始設計。

 列恩最屬意希臘十字形的平面圖,並且在一六七三年做了一個模型,亦即所謂的「大模型」,希望能獲得贊同。但結果就像聖彼得大會堂一樣,教會主事者堅持要一個比較傳統的平面,中殿要比翼殿的兩臂更長 (他們說,「這不像個大教堂」)。不過大模型仍然鮮活地見證了列恩的想像力,這樣一座建築物應該會比後來建成的教堂更令人激賞:等長的四臂,加上西側開闊的門廊和一個巨大的中央圓頂。四臂交接處不是垂直的邊線,而是弧形的曲線,這是一個極具原創性的作法,不管在英國或是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創意。此外,一樓凹形的牆壁連接著圓頂凸起的弧形,如此靈活運用曲線,可說是巴洛克華麗演出的縮影。

 接下來的這個階段最叫人看不出個所以然來,大模型展現出的專業自信不見了,現在這份設計圖像是詭異的業餘創作。此時列恩又回到了縱長形平面,只不過相交頂上變成是結合了圓頂和尖塔的一座四層高的建築物:球莖狀的底部支撐著以對柱環繞的圓形環形鼓,上面架著一個小圓頂,而最尖端的寶塔狀塔樓,很像他最終為艦隊街的聖布萊德教堂所蓋的尖塔。這個設計在一六七五年五月得到了皇室委任狀,不過,列恩一直保留可以隨時改變主意的權利。

 而且他幾乎馬上就改變了主意,從此以後,教堂的進展一帆風順,再也沒有任何曲折。得到皇室委任狀的設計看起來詭譎離奇,如今換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圓頂,精雕細琢的立面也定案了。唯一還沒確定的塔樓和西側立面,一直到一七00年才成形。

 興建聖保羅大教堂

 在把想像落實的過程中,列恩遭遇到許多問題,雖然都被他用高明的手法一一解決了,卻也讓他飽受指責,篤信普金原則的十九世紀作家和魯斯金,紛紛指控他「不誠實」。這個平面包含了幾個傳統的元素:兩邊有側廊的中殿、翼殿和聖壇。在圓頂下方的中殿、翼殿和聖壇交會處,因為去除了四個角落的側廊末段開間,所以一共有八根主要墩柱架著圓頂,不只是四根而已。按照原始的構想以及大模型的示範,八根墩柱之間的拱一律均等,可是到頭來列恩不得不把拱補強,所以對角的拱比縱向和橫向的拱窄小許多。

列恩為了掩蓋這種視覺不一致的感覺,他在斜向的拱上加入了大片的弧形窗或陽台,與縱向及橫向的通道同寬,緊鄰的兩根墩柱表面上的線條也和這些通道完全一樣,在視覺效果上,就像是一圈八個均等的拱。這些對角的拱和下方的平圓拱沒有形成同心拱,自然順理成章地被視為一個缺點。

 可想而知,圓頂的這些結構支撐物,是整座大教堂裡最讓列恩頭痛的部分。他用碎石(從舊的聖保羅大教堂搶救下來的建材)打造了八根墩柱,再以波特蘭石做飾面。但是沒多久他就發現這樣的強度還是不夠,只好開始小心翼翼地把墩柱的柱心換成實心的磚石。為了提高安全性,還委請以打造聖壇側廊上華麗的鍛鐵隔屏著稱的鐵匠師傅提卓,打造一條大鐵鍊或稱鐵腰帶,在一七0六年用來束縛圓頂的底座,以免圓頂繃開,而且於次年又加了幾條金屬鍊。
 
 另外一個騙人的高招則和圓頂本身有關。過去的圓頂都是兩個疊在一起,一個是從裡面看到的內部圓頂,一個是從外面看到的外部圓頂,佛羅倫斯大教堂和聖彼得大會堂都是這樣的例子。列恩希望在他的圓頂上再放一個重得出奇的小圓頂,所以又加了一個不管從裡面或外面都看不見的磚錐,從迴廊的標高開始向上隆起,支撐著小圓頂。內部圓頂用的是磚石建築,外部圓頂則是以木材和鉛為材質。

 最後,列恩沿著大教堂周圍,在過道牆上方打造了一整片外屏牆,創造出兩層樓高的立面,而不是代表側廊真實高度的單層立面。這樣便完全看不出,其實主要的量體 (中殿、翼殿、聖壇)和中世紀的大教堂一樣,是從高窗取得光源,而且 (承襲同樣的傳統)是用飛扶壁來支撐拱頂。從教堂內部看不出這一點,也沒有幾個訪客能從教堂的外觀察覺出來;唯一的方式是在高處鳥瞰。列恩所要的效果,正是在視覺上為高聳的圓頂提供一個實心的底座,在結構上為圓頂的推力增加額外的支撐。

 這三個巧妙的裝置全都奏效了,這些設計讓聖保羅大教堂增色不少,但也讓普金有藉口挪愉說:「整座建築物有一半是拿來隱藏另外一半的。」教堂最後完工的部分是西側立面。有證據顯示列恩本來想在門廊上用巨大的愛奧尼克柱式,但找到的石材在長度上都不足以跨越這樣的柱距。西側的雙塔反映出受到義大利巴洛克風格的影響 (布羅米尼在羅馬的聖阿尼格斯教堂),工程末期的其他特徵也頗有巴洛克之風,例如翼殿的末端,顯示設計者很熟悉由柯托納設計同樣位在羅馬的和平聖馬利亞教堂。這可能是列恩個人 (從雕刻出發的)品味的發展,也可能是旗下後輩的貢獻。在他手下的許多繪圖員當中,有些和郝克斯摩爾一樣,本身就是建築師,不過此時繪圖員所扮演的角色還沒有固定下來。

 列恩是一位設計師,不是石匠師傅。他集合了一個龐大而且非常專業的團隊,來執行興建工程。在聖保羅大教堂將近四十年的施工期間,一共雇用了十四位承包商。他們從波特蘭的採石場到現場最後的細部裝飾,監督工程的每一個步驟。根據記載,在工程吃緊的那一年(一六九四年),除了木匠、水管工、石刻匠和泥水匠以外,還動用了六十四位石匠師傅。在眾多雕刻師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吉本斯,他和皮爾斯共同負責教堂外部的石雕,只見逗趣的普智天使從簷壁和窗框探出頭來,而詩歌席上的木雕也是這兩人的作品。

 列恩晚年的際遇淒涼,還被撤銷了督察主任的職務。聖保羅大教堂委員會最後的幾個決定之一,就是沿牆壁的頂上加裝欄杆,完全違背了列恩的意思。「女人」,他語帶嘲諷地說,「少了邊飾就沒什麼看頭。」

基本資料
全長:156公尺
冀殿長度:76公尺
中殿寬度:37公尺
包含禮拜堂的西側立面之寬度:55公尺
到欄杆的高度:33公尺
到金迴廊的高度:86公尺
到圓頂上方十字架的高度:110公尺
面積:5,480平方公尺

See:帕金編,楊惠君、張曌菲、王玥民譯,《世界建築七十奇蹟》,台北市,猫頭鷹出版,2004年,p62-65。

魚夫參訪時間:2005年八月十日,邱吉爾就葬在這裡,但英國人很吝嗇,什麼都不給拍,學建築的,這聖保羅教堂沒去,總會有些遺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