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0日 星期五

終於把我們林家的故事串起來了!魚夫的林家族譜


林家財產分配確定書,按圖進入看31頁全文



在台南,有一回遇見一位林世傑先生,他說:「魚夫,我兒子從網路裡看到你所描述的家世,很像我們家呢!」這一相認,原來林世傑和我是同一個家族,是我的父執輩,我要稱呼「阿叔」。

我是屏東縣林邊鄉人,小時候,就常聽說我的祖先是如何的富裕,不過到了我一代,父親沒留下什麼財產,我更是兩袖清風,後來這位台南的「阿叔」忽然拿了一份當年祖先的「財產分配書」 ,厚達31頁,安娘喂,原來林家這麼有錢啊!

這激起了我探索傳說中的林家的故事,我把「財產分配書」徹底研究了一番,記錄從原來林家第四代林鼎,開張油舖號曰:「鼎發」,至第六代長房林坤以養鴨聞名全台,號稱「鴨圃坤」。

「鴨圃坤」林坤,根據資料,出生於1875年5月3日,曾於1911年由日治時期的總督府授予紳章,當時記錄身份為「高雄州東港郡的林邊庄協議會員」,總資產約十五萬圓,這大約是多大的資產呢,我從網路查到一份參考資料,1903年台灣的 NDP 估計值為9,833.1萬圓,換句話說,他的資產約為當時台灣國民所得的千分之一。

林坤

「財產分配書」以漢文書寫,根據專家的說法,可以日語訓讀,亦可用台語辯識,是當時日治時期一種盛行的文書寫法。

立約時間是大正十三年(1924年)12月12日,地點:東港郡林邊庄田墘厝「字」(日語約等於「村」或「鄰」的行政區域)田墘厝壹貳四番地,分配書起草人是林坤主其事,時年五十歲。林坤生於西元1875年5月3日,卒於1929年3月7日,享年五十五歲,可見他自知年事已高,用心良苦的及早分配家產。

分配財產的內容為第六代林坤承繼第四代林鼎發號及叔父林晉鄉之遺業及並坤所買受產業等,不過由於財產龐大,許多舊日地名有待令昔對照,且財產多已遺失,因此按下不表,以後再研究。

然而由於這份「財產分配書」因此得釐出族人的輪廓,亦即族譜如下:


「財產分配書」制定於1924年,分家後,各房獨立發展,根據《林邊鄉志》,昭和八年(1933年):「林邊庄一萬元以上之資產家」,林家後代列名者計有:

林璧輝 231,500
林昆印 84,300
林璧舞 84,000
林璧麟 56,500
林蔭     34,450

等人,其中林坤的長男林璧輝資產二十三萬一千五百元為林邊庄首富。

林家的財產,我的祖父三房林明江也有繼承,但祖父本姓李,是由林家的第六代林昆批所領養的,祖父一生遇見「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等政策,家產耗盡,到了我父親林世庚就只剩一間位於林邊鄉內的店面了,而父親留給我,最值錢的就是他生前戴的一支手錶,那是我留下來懷念的。

由於分家,整個林氏家族之間漸漸失去連絡,我把族譜寫了出來,說不定親戚就會出現。

林家最值得一書者之一是林家的祖厝,當年盛極一時,不過由於分家,子孫外出發展,祖厝如今殘破不堪,又位於低漥處,已半數沈入水中,我為了追尋這棟古厝的昔日風華,特別走訪林邊鄉公所,先從文獻資料找起。

《林邊鄉誌》的記載裡,特別有篇文章:「昔時林家宅院,雕樑畫棟名傳遐邇;今日盛況已逝,枯樹蔓草發人幽思」

在本鄉田厝村有一座被人遺忘的百年老厝,而這一座林家宅院的主人曾與大潭(現在之大鵬灣)名噪一時,有過一段輝𤾗騰達的歷史。如今,主人已經作古,宅院在乏人照顧下,變得淍零淒涼,使人興起無限幽情。


林家宅院建於清朝末期。滿清政府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時,就由「鴨圃坤」建立在大潭畔,佔地三千餘坪,宅院周圍,松柏竹梅等四個花園坐落四角,目前雖欠缺管理,雜草叢生,然觀其容器,不乏清代古玩,或陶或瓷,皆屬一時之選,注目瀏覽,彌覺珍貴。宅院的主要建築物是兩座連通的四合院,因飽經風霜,斷垣殘壁處處可見,從蔓草枯藤中,偶而可窺見雕麟鑲鳯之壁飾屋簷,古跡倘存。依四合院內四亭三十二房七十六門的構造看,不難令人遐想其昔日規模之宏大了。


大潭(現在之大鵬灣)湖畔水澤數百甲,養鴨戶林立,據說是當時南台灣最有名的養鴨場,因此地方土話稱此一水澤區謂之「鴨圃」。林家古宅的第一代主人林坤,在水澤地區大部份用以養鴨,因此「鴨甫坤」、「坤師」在林邊人比大潭還要有名,其所養鴨子銷遍本省各地,傳說親戚朋友對他皆以「孵卵王」戲稱。「鴨圃坤」除經營養鴨業名噪一時外,尚擁有良田魚塭百甲,稱得上大富翁。


「鴨圃輝」是林家宅院的第二代主人,林家在他手中創下了輝煌騰達的事業,名聞遐邇。「鴨圃輝」就是林壁輝,早年留學日本。台灣光復後當選高屏地區的制憲國民大會代表,赴南京參加制憲國民大會並且連任第一、二屆台灣省參議會參議員,為地方及國國家竭智盡力,顯赫一時,望重南台。


世事滄桑,一這難盡。在暮色殘照下,林家古宅的枯藤老樹、斷垣殘瓦,但並不表示著「鴨圃」林家家道中落,僅能解釋為在社會變遷中,林家由五代同堂的大家族,演變為小家庭制,子孫移居城市,致古宅缺乏管理,令人有寂寥落寞倍增惆悵。如今林家古宅成為林家子孫們逢年過節,從省內各大都市下鄉聚會的場所了。

這林家祖厝,我在十六、七歲時曾經在怱忙中住過一宿,當時裡頭還住了一位我要叫「阿嬤」的長輩,但現在印象已經很模糊,依稀記得是個大宅院,台南的阿叔林世傑保有一份剪報,1985年的11月20日,《中華日報》刊出了一則報導,並附上一張照片,內文如下:


罕見雨漏,龍首魚身  文圖:楊和雄

屏東縣林邊鄉有一座一百餘年歷史的林家古厝,係兩進式的四合院建築,包括前後院約兩千坪(魚夫按:按《林邊鄉志》,則為三千餘坪),而且大部份還保持得很完整,裡外打掃得也很乾淨,沒有一般古厝的荒蕪頹敗之態。


林宅與眾不同的地方,除了門廳堂屋的兩扇前窗各叠造了一個「囍」字外,最特殊的是門廳及正廳左右兩端簷角各塑了一支龍頭魚身的雨漏,長八十餘公分,龍眼突睜,鱗片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增添古厝不少古趣。往觀者都對這四隻雨漏讚不絕口,引為珍寶。

對照我十六、七歲去借住一宿,我是1960年生,因此在七、八0年代應該還是保存得很完整。

田家厝地勢低漥,再加上林邊鄉普遍地層下陷,阿叔林世傑不忍祖厝下沈,於2007年委請知名畫家陳永福畫我祖厝如下圖:


從這張圖看,大門如今已毀壞,我於2012年的1月9日重返祖厝,拍得照片如下圖:


顯然祖厝的前門毀壞,前廳半沈,但「囍」字窗仍浮在水面,不勝稀噓,也將祖厝錄影回來,和大家分享:



林氏家族較為著名者為林璧輝,其「璧」通「壁」,因此一般文獻記載為「壁」,實則台語讀音不同,應讀作「璧」,我兒時聽聞長輩也是這麼稱呼的。

根據《台灣歷史辭典》的記載:

林壁輝 年代:1904.8.9 - 1974.5.22 屏東林邊人,父林坤為當地望族。日本南山中學、京都同志社大學畢業。返臺後擔任庄協議會員、農事實行組合長、林邊信購利販組合理事、保正及東港殖產株式會社取締役。戰後當選高屏地區國大代表,赴南京參加制憲國民大會。嗣後擔任臺灣省參議員、第一屆臨時省議員。 蔡說麗 撰 蘇全福,《屏東縣鄉賢傳略》,1997

先伯公林璧輝先生
林璧輝省議會提案親筆簽名
不過林璧輝的後代,和我並無連絡,我則「林皮李骨」,將林氏家族的臉型對照來看,祖父林明江以降的子孫和林家長得也實在不像,不過既然繼承了家業,當然不能改回本姓,而李家這一脈,我則資料全無,無從追查起。

先祖父林明江,時任「林邊信用組合」副總幹事
祖父林明江娶妻林陳淑真,生子林世庚、林世鋒、林敬塘、林敬人、林世熙,女為林柄、林錦綢、林錦紗、林琇英、林玫彩;祖父林明江生前有個綽號叫「安心仔」,取得林家財產後,文武雙全,有一手好書法,又勤於練武,身材壯碩,大抵生來當有錢人家的公子,我唯一查到他的資料是曾擔任「林邊信用組合」副總幹事,其餘便是族長的傳說了。

費了這麼多心力,整理出這段家族故事來,數位時代,拜網路之賜,我們這一代的人,子子孫孫都可以看到我們的時代,上一代的故事,則要趕快記錄起來,這樣傳承的來龍去脈就很清楚了。

第九代孫 林奎佑 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