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4日 星期五

Norman Foster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大展苑 Great Court

按下圖進入可觀看幻燈片,再按圖,出現i,可控制速度和看到文字解說
IMG_6347.JPG

貼到玉山Google地圖,可以從空中鳥瞰

延伸讀閱讀:
英國倫敦國會大廈 House of Commons
英國大英博物館藏來台展出--先看這裡
Norman Foster英國倫敦瑞士再保險總部大廈(Swiss Re Headquaters)
喝啤酒
看女皇住的房子,先繳九百元




文章閱讀:(魚夫 撰)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歐洲如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達文西等人,從繪畫到建築,乃至於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知,這種人稱之為「全人」(universal man)。

現代建築看似越來越專業,其實「全人」期待愈是殷切。近代將建築美學分為歷史主義美學、新現代主義美學、技術主義和有機主義美學。其中歷史主義美學又衍生出新古典主義、新理性主義、新鄉土主義(註一) ,就建築美學發展來看,50到60年代這一段時期,所謂新古典、新理性或新鄉土等主義,只是對抗現代主義國際樣式霸權的一些反思罷了,是否形成一種主義,實在有待商榷。

 建築學界裡對於形式追隨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或機能追隨形式,吵得不可開交,在今天看來,由於高科技的發展,這些爭論或分門類別就變得亳無意義了。

 古典建築理論導循羅馬維特魯維《建築十書》:實用、堅固、美觀的三原則。以現代技術來說,三原則早己不是問題,建築要想得更多的,恐怕是日本建築師協會揭櫫的光、熱、空氣、聲音、水的五個物理要素(註二) ,而且在空間思考上,也應如弗朗西斯˙迪遜(Frances Dyson)在《“空間”、“存在”和另一些虛擬的幻構》(”Space”、”Being” And Other Fictions In The Domain of The Virtual)所主張的在網際路空間裡,建築空間是“總體大於部份之合”,就是所謂的智慧型建築,且智慧型建築還須符合下三個基本條件(註三) :
 (1)建築能“知道”建築內外所發生的一切;(2)建築能確定有效的方式,為用戶提供方便、舒適和富有創造性的環境;(3)建築能迅速“響應”用戶的各種要求,即通常所說的“3A”,辦公自動化(OA)、通訊自動化(CA)、建築自動化(BA),來滿足用戶的要求(也有人說是”5A”,即“OA ”、“CA ”、“BA ”、再加上“FA”,即防火監控系統、“SA”即保安自動化)。
 
物理要素、網際網路空間、智慧型建築等,即是現代建築要思考的重要面向,如果還要像原廣司那樣主張如建築就是山谷,或者超越柯比意的「建築是居住的機器」,而進一步提出建築就是城巿等等,那麼建築就應不只是土木工程的範圍,且建築評論要就“建築智能”來品頭論足,那麼就得兼具對現代IT科技的知識背景,不是傳統建築評論的能力所及了。

 以英國建築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的作品為例,一般將他歸類為“高技派”,可是見過他為大英博物館所建造的“大展苑”(Grand Court),其斗笠般的屋頂結構總重約八百公噸,包括鋼骨478 噸,315噸的玻璃,1999年二月架設起重機開始時就是一項偉大的工程了,那起重機高達46公尺,懸臂(jib)長達75公尺,是當初歐洲最大的起重機,網殼結構,其6000條橫樑鋼骨採由威尼斯廠商Waagner-Biró所生產的Grade D hign-purity預鑄鋼¡,要銲接1,800的節點,而每個節點都獨一無二,還要鑲上3312塊,每塊都不同的造型玻璃,還要通過Bristol 大學的風壓測驗,且為了迎接每年六百萬以上的造訪人次,以及保護館藏,其空氣調節系統每秒鍾能導入45立方米的空氣,再經由圓型閱覽室的螺旋型階梯完成換氣,室內控制在恒溫相差1度,相對濕度在5%。(註四)

 這樣的建築展現的固然是一種高科技的成果,但明顯的不只是實用、堅固、美觀而已,而對於光、熱、空氣、聲音的考量,就是高技派對於建築“微氣候”的三個關注面向:一、適宜的室內溫度和濕度(滿足人體熱舒適及健康的要求);二、盡可能多地獲得自然採光(減少人工照明的能耗);三、是最大限度地獲得自然通風(減少空調能耗)。(註五) 這樣的思想,早已超越形隨機能或機能追隨形式的論述,建築不再是單純的土木設計,而是跨科系的整合了。

 註一:萬書元著,《當代西方建築美學》,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七月第二次印刷,ch4。
註二:日本建築學會編,《建築設計資料集成──綜合篇》,初版,香港雷尼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2.
 註三:同註一,p159。
註四:Robert Aderson, “The Great Court and The British Museum”, The British Museum Press, 2000.
 註五:許力主編,《後現代主義建築二十講》,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5年第一次印刷。

 建築地點:英國,倫敦
 建築面積:190,000㎡
 竣工:2000年12月
 魚夫參訪時間:2005年八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