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0日 星期六

黑川紀章 東京銀座 中銀艙體大樓

Kisho Kurokawa Tokyo Nakagin Capsule Tower

此為黑川紀章(Kisho Kurokawa, 1934-)1970-1972年間的設計作品,規模不大,基地面積只有四百平方米多一點,地下一層,地上分別為11層和13層,總建築面積亦為三百平方米多一點,這棟建築是日本「新陳代謝論」(Metabolism)的具體展現。

IMG_7644
 正面。


建築以140個正六面體的艙體著附在核心筒之上,艙體與艙體之間並無特殊對應關係,亳無規律可尋,完全不同於一般現代主義建築合乎理性和邏輯的標標準。中心為兩個以鋼筋混凝土建構的核心筒,灰色,包含樓梯間、電梯間,以及各種設備管道;艙體統一在集裝箱工廠預制,表面為防風雨塗飾,尺寸只有2.5m× 4m,卻包含完整的廚房衛浴設備、儲藏空間及一張人床,滿足最低限度的生活要求。艙體可以作為公寓或者研究室空間,幾個艙體連接也可以滿足家庭生活所需。每個艙體用四個高強螺栓固定在混凝的核心筒上。

IMG_7645
 另一側看正面。 

 根據建築師的設想,這些艙體可以根據使用者的願望來增加、減少或是更換。雖然這種想法從來沒有真正實現過,但卻體現了建築一種不同現代派建築追求確定、永恒,而將建築當作一個可以改變、有生命的有機體的建築觀。建築師黑川紀章在談到這座建築時曾經說過:「這一工程的中心思想並不是求大量生產的優越性,而是尋求在自由的布置單體空間的過程中表達新陳代謝的可能性,同時也是為了獲得一種技術上的信心。」可見,這種靈活更新的「新陳代謝」的觀點是建築師在這座建築中最想表達的。

IMG_7643
 靠近一點。
 
 在《從新陳代謝到共生》這篇文章中,黑川紀章提出了「新陳代謝論」的主要觀點:

 新陳代謝建築被認為是一場面向未來的高技術建築運動,但這僅僅是一表面的和片面地描述,其哲學要點是:
 ──對機器時代的挑戰,強調生命和生命形式。
 ──復甦現代現代建築中被丟失或忽略的要素,如歷史傳統、地方風格和場所的性質。
 ──不僅強調整體性,而且強調部份、子系統和亞文化的存在與自主。
 ──文化的識別性和地域特性未必是可見的。正如人體的信息通過脫氧核糖酸傳遞給後代一樣,傳統因其不可見的哲學、生活方式和審美信碼而受到重視。這展示了有可能通過最先進的當代技術和材料表現地域的識別性。
 ──新代謝建築的暫時性。佛教的「無常」觀念表示的動態平衡代替了西方審美思想的普性和永恒性。
 ──將建築和城市看作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開放的系統,就像有生命的組織一樣。
 ──歷時性,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共生;共時性,不同文化的共生。
 ──神聖領域、中間領域、模糊性和不定性,這些都是生命的特點。
 ──作為信息時代建築的新陳代謝建築。隱性的信息技術、生命科學和生物工程學提供了建築的表現方式。
 ──重視關係勝過重視實體本身。

IMG_7646
 某些艙體已成垃圾堆積的地方,建築的未來真是廢墟啊!

IMG_7648
剛好一隻鴿子飛過。

許力主編,《後現代主義建築20講》,上海,上海社會科院出版社,一版,2005,p245-248。

建築位置:東京都中央區銀座8-16-10
建築師:黑川紀章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用途:集合住宅
竣工:1972年4月
延床面積:3,091㎡

魚夫拜觀時間:2006年4月9日


檢視較大的地圖
Google Street

延伸閱讀:
黑川紀章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新翼
黑川紀章(Kiso KUROKAWA)法國巴黎Pacific Tower
東京國立新美術館
共生與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