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建築地下兩層,地面二十五層,一至五層的空間作為日本服務和空間的現代辦空室;六至二十層的辦公室出租;第二十五層為日本傳統和文化中心。

走過弧形的太鼓橋到Valmy區,回頭望向黑川紀章的Pacific Tower作品,大部份的攝影家都是從這個角度拍。
本建築呈半月型,圓弧面面對快速道路,以減低噪音,並以提供行人通行的日本「太鼓橋」(孤形橋)橫跨快速道路,銜接對面的建築體,以水泥牆為材料,隱喻歐洲傳統白色牆面,是歐洲笛卡兒式的傳統;面對廣場面為平切面的玻璃帷幕,入口處開啟一巨大的四方空間,宛似另一座凱旋門,但在於表現傳統日本的紙窗拉門,黑川紀章試圖表達東西方的共生概念,市民生活環境和建築。

半月型建築的平切面,面對La D'efense 的廣場。
本建築植基於下列概念:
1.市民大門(Urban Gate ):
Pacific Tower的拱橋和大門,成為連接Valmy 區到 La D'efense 區的市民徒步區,因為黑川紀章是附近Grand Arche新凱門的當初競圖的評審,因此特別注意到兩棟建築之間的和諧對應關係。

橫跨在快速道路上的太鼓橋,成為連結兩區的重要建築,只有大氣魄的業主和建築師想得出來。

太鼓橋。
2.市民屋頂(Urban Roof )
Pacific Tower 提供La D'efense區居民舉辦各種事件、休閒和放鬆的空間,在大開口屋頂下的空間不僅供一般人徒步行走,也可以成為戶外多用途的舞台。

開口下的廣場,讓出來成為市民空間。
3.日本與歐洲文化的共生
玻璃維幕是日本傳統建築中紙、木構成的拉門(Shoji),而曲面的水泥牆則代表西方預鑄石牆,在屋頂上則有日式花園,而「太鼓橋」(Taiko Bashi)非只是一般陸橋,也有象徵東西方相連結的意義在。

連結兩區的太鼓橋。
4.傳統與未來的共生
Pacific Tower是一座智慧型建築,高科技運用在建築中,代表傳統與未來的共生。

橋下的快速道路。

走在橋上看到的景色,我正在研究那是哪位大師的作品。
魚夫參訪時間:2005年8月4日
設計/建造: 1988-1992
建築面積:3,053.15m²
總樓板面積: 56,000m²
建築材料:鋼和強化水泥
Website: http://www.kisho.co.jp/index-i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