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2日 星期五

蔣勳談吳哥寺 Angkor Wat

前言:我到了吳哥寺,在讚歎這世間的瑰寶,人類珍貴的遺產之外,竟在黎明、夕陽與日正當中各去了一回,好像不拍下眼前所見,就枉費此生,我一度急著抒發我的見證,後來發現蔣勳大師已經為文讚訟,因此我就不必狗尾續貂了,美的經驗是先行於語言的,我貼上了我拍的照片,美的禮讚,就請蔣勳來告訴我們吧。
 蔣勳文中提到Ming是帶領蔣勳來到吳哥窟的人。

IMG_9153.JPG
 吳哥寺,正午。
IMG_8810.JPG
 吳哥寺,午后。

IMG_8950.JPG
 吳哥寺,黎明。



 吳哥寺──城中之城 文 蔣勳 圖 魚夫

 Ming,吳哥城有一座「城中之城」是吳哥寺。

 Angkor直譯出來是 「城市」.一般說的Angkor Thom,Thom是大的意思,所以整個Angkor Thom應該直譯為「大城」或 「大邦」。

 一般我們說的「吳哥窟」.是從Angkor Wat翻譯而來。Wat,也有人寫作 Vat,直譯就是 「寺」、「廟宇」。所以Angkor Wat真正的意思是 「城中之寺」。

 現在一般人無法分辨兩者的分別,又把Angkor Thom稱為「大吳哥」, Angkor Wat稱為「小吳哥」。

 大吳哥是城市,它的中心有一座重要的寺廟是巴揚寺.由闍耶跋摩七世所修建。所以真正的「城中之寺」應該說是巴揚寺,而不是俗稱小吳哥的吳哥寺,從平面空照圖來看,小吳哥並不在吳哥城中,它獨立在大城的東南方 1700公尺的地方。有獨立的護城河,有四邊的城門,有外牆內牆,所有城市應該具備的格局規矩它都有,已經遠遠超過一個小寺廟」的元素。因此,或許應該視為一個獨立的城市,是一個五臟俱全的「城中之城」。

 事實上,吳哥寺、吳哥窟都不是最恰當的譯名,俗稱的 「小吳哥」倒有點貼近這棟建築真實的狀況,像一個規模較小的吳哥城。

 吳哥寺是目前觀光客造訪的最熱門景點,它也是吳哥王朝國勢達到巔峰時期的代表作。

 Ming,每天從南方進吳哥城,總是首先在進城大路的東邊看到方方正正的吳哥寺。被蒼翠高大樹木包圍,外面有人工開鑿,寬度達190公尺的護城河。河面雖然在旱季,仍然水波蕩漾,據說平均水深達5公尺。深水處浮著荷葉荷花,兒童男女嬉戲其間,仍然彷彿周建觀在1296年從元代大都來造訪時的景象。周達觀是蒙古帝王帖木兒的使節團團長,其實負有蒙古帝國南侵的間諜使命,刺探軍事情報,留下《真臘風土記》一書,鉅細靡遺,記錄十三世記高棉帝國首都吳哥的種種生活現實,包括城市規模、宗教寺廟、街道、建築布局、政治制度、氣候、物產、人民生活習俗……等等。


IMG_9125.JPG
 吳哥寺的護城河。

IMG_9126.JPG
 從吳哥寺的引道往南拍,周達觀所謂的男男女女在此洗浴的風俗,至今仍然不變,彷彿時間在這裡凝結了。


 周達觀的報告中最有趣的是寫到女子在河中沐浴,男男女女裸裎相向的畫面,對北方寒冷地區來的使節團成員而言,身受儒家保守思想習染,可以說是 「大開眼界」了。

 吳哥寺四周寬達一百九十公尺(雨季時可能更寬)的護城河,看起來不覺得是純粹為了實際的防衛功能而開鑿。它的東側本來就有一條自然的暹粒河(Siem Reap River),用人工的方法引水成溝渠,環城一周,除了雨季排水蓄水之外,似乎在建築空間上更突顯了印度教寺廟建築的宇宙觀念。宇宙初創,須彌山 (Meru)是從水的渾沌中浮現,「水」在吳哥,與創世的神話信仰有關。

 印度教相信人間的君王是由天神毗濕奴 (Vishnu)化身.統治王國之後,死後還要回到須彌山,與毗濕奴合而為一。

 吳哥寺是廟宇,也是陵墓,是蘇利耶拔摩二世 (Suryavaman II,1113-1150)為自己修建的陵寢,也兼具供養毗濕奴大神的寺廟,寺廟中原來供奉一尊高三點三五公尺的毗濕奴神像.是用一塊完整的石頭雕成。

IMG_8769.JPG
 寺廟中原來供奉一尊高三點三五公尺的毗濕奴神像.是用一塊完整的石頭雕成。 

 吳哥寺中最特殊的地方在它坐東朝西的格局。一般說來,印度教崇拜東方,東方是日出的方向,吳哥所有的寺廟建築都朝東。吳哥寺選擇朝西,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它是陵墓,而不是寺廟,也有人認為它的東邊是暹粒河,很難有舉行儀式的廣場空間,選擇朝向西方的原因至今眾說紛紜,未有定論。

 從西面走向吳哥寺,所有人都被空間的偉大震撼了。建築的實體其實還很遠,但是一條筆直的石板大道,長度達到475公尺,寬度有9.5公尺.如此空無一物的筆直大道,彷彿透視上的兩條尋找焦點的線,把參拜者的視覺,一直逼引到最遠的端景,端景是魏峨聳立的寺塔,象徵君王與神合而為一的須彌山,是宇宙的初始.也是宇宙的終極,是時間的水恆,也是空間的無限。

IMG_9128.JPG
 從西面走入吳哥寺,穿過護城河的引道。

IMG_9140.JPG
 引道是一條筆直的石板大道,長度達到475公尺,寬度有9.5公尺。

IMG_9141.JPG
 穿過外牆,又是一條引道,才能到達主建築。

 Mmng,我在這驚人的引道佇立很久,思考建築裡的「空間」的力量。回憶我所經驗的建築,俱少有這樣強大的引道空間。只是一條步道,只是石板鋪砌的一條筆直引道,用石構架高,距離地面大的一公尺多,跨越整個護城河的寬度,使人在每一步的前行中感覺到靠近信仰的漫長過程。

 吳哥寺是有外牆圍繞的,外牆東西長1025公尺,南北寬800百公尺,近於正方而略有變化,而引道的長度幾乎是整體建築的一半。

IMG_9178.JPG
 吳哥寺的外牆。

 吳哥寺不斷用「空間」來塑造建築的力量,像宋畫中的 「留白」,像書法上說的「計白以當黑」,像老子強調的「有無相生」「無」的空間,構成「有」不可分割的部分。

 引道上475公尺的一步一腳印,從不同的距離接近寺塔遠遠的中心,到了引道終了,出現一扇門塔,橫向寬度235公尺,有三個入口,都以多面向的寺塔結構來完成,莊精華麗,不是防衛性的入口,而是需要白己虔敬謙卑的入口。「門」是入口,是心靈昇華的入口,並不是防衛,也不是拒絕。

IMG_9133.JPG
 吳哥寺的外牆入口。

IMG_9175.JPG
 這是進入外牆後,回頭拍的,三個入口,形成三座高塔。

 Ming,我進了外牆,發現離寺塔中心還很遠,又是一條引道,筆直通向第二層內牆,但第二層「空間」已不像外牆之外那樣空靜。引道兩側有藏經閣,小小的建築,使天遼地闊的空間中有了「人」的定位。加上兩側兩個近於正方的水池,倒映出遠處寺塔的造形。Ming,許多人停在這裡,許多人在這裡拍照,在真正進入寺廟核心的中央之前,我們被幻影迷惑了,兩個水池像兩面明亮的鏡子,我們停在幻影之前,忘了幻影之後才是真象。

IMG_9167.JPG
 藏經閣。

IMG_9150.JPG
 藏經閣。

IMG_9174.JPG
 藏經閣。


 「真象」還在遠方,從正面看是三座高高的寺塔,稍微傾側.可以看到五座,四座小塔護衛省中央一座最高的中心塔,空間的布局,使吳哥寺在真實與虛幻之間。

 我們在內牆外圍徘徊了很久,我仍在水池邊迷惑幻影,我們有意無意似乎在拒絕"識「真象」,我們有意無意在延後真象的揭發。

 如果「迷」是過程,我們似乎離「悟」還遠。

 吳哥寺被譽為建築的奇蹟,奇蹟是建造者如此透徹領悟人性。他並不是在蓋房子,地為這個城市留下了心靈的空間,是 「城中之城」,是肉身裡心靈的留白。

 我還沒有走進 「內牆」,我還沒有看到全世界最大的迴廊浮雕,長達八百公尺,敘述著印度的兩大史持 「摩訶婆羅達」與 「羅摩衍那」,敘述著天堂地獄、戰爭歷史、人世間的愛與恨。

IMG_8878.JPG
 我登上主塔,往來時路拍。

 Ming,我停在信仰的前面很久,我看著這個門口,我要何時進去?我要如何進去?我會在信仰的中心和你相遇嗎?我要靜靜繞進迴廊,在每一個闃闇(魚夫註:唸成「去暗」,很暗的意思)的角落尋找你。

IMG_9165.JPG
 新一代,隨著觀光客的道來應該是已經感受到世界的改變。

IMG_9152.JPG
 是的,已經改變了,給觀光客騎的馬。

IMG_8828.JPG
 創建吳哥寺的蘇利耶跋摩二世。
See:蔣勳著,《吳哥之美──The beauty of Angkor》,台北市,藝術家,2004,p63-72。
延伸閱讀:
吳哥窟和平飯店
電影古墓奇兵場景--吳哥寺(Angkor Wat)建築賞析
台灣台南安平樹屋
吳哥窟洞裡薩湖水上學校


全螢幕大照片,看到飽飽飽:
http://www.flickr.com/photos/yufujamar/sets/72157594154568172/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