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1日 星期二

谷口吉生東京國立博物館法隆寺寶物館

Yoshio Taniguchi
Tokyo National Museum
The Gallery of Horyuji Treasures

01


魚夫第一回"拜觀",冬天十二月去的,冷得直發抖,皇天不負苦心人,當天放晴。



02
第二回拜觀,這回櫻花開了。

03
入口噴水柱,使得前面水池不致變成一灘死水。
04
池水有一條薄橋,進入館內的通道。
法隆寺寶物館是東京國立博物館建築群中,各個時期建成的獨立博物館當中的一幢。東京國立博物館有大片的園林圍繞在建築之間,法隆寺寶物館就處在一大片綠樹的環抱之中,建築前面是一方形淺池,淺池中有一噴水柱,訪客來臨須通過一條漂浮於池上的石板橋,先洗滌心靈。

法隆寺寶物館內收藏的是珍貴的日本江戶時代藝術品,所以對其陳列環境有很高的要求。而另一方面,現代的博物館必須提供給參觀者一種開放而舒適的參觀環境。在過去,保存收藏品是首要任務,但又為了對一般大眾展示而須增加和現代化館藏品的資源,為了兼具這兩個矛盾的要務,谷口吉生構想這棟築有三個層次,一石牆構成的內部空間,一玻璃牆的外部空間,最外圍由線條組成的心智空空間。


05
過了橋後往外望。
06
最外圍是個水泥牆框起來的”篷子”,篷子裡是個玻璃盒,玻璃盒內則是個石盒,石盒就是館藏了,像不像日本人的禮品包裝方式?
因此為了滿足這兩個方面的要求,設計了兩種性質的空間:一是處於最內部完全封閉的核心空間,由強化水泥和鋼骨結構構成,使得控制溫度、濕度、燈光等控制,得以在這個空間內獨立自主精心保護館藏,所以核心位置就幾乎是完全封閉的石頭盒子,可將珍藏妥善安置其中,並精心設計照明系統,使其內部的效果就幾乎是只有藏品是被照亮的,其餘只維持足以走路的能見度,營造展廳的神秘感。

石頭盒子之外,再包一層明亮透明的玻璃盒子。同時建築師又以幾片較薄的水泥「篷」體立於玻璃盒子之外,它主控室外光線的射入玻盒子的角度,簷與廊柱又同時展延了玻璃盒子空間,形成了室內與室外之間的過渡空間,並開放出戶外的咖啡座和入口大廳。

07
入口大廳。

08
從大廳往外望,現代建築可以蓋到那麼有日本味,真是佩服。

 玻璃盒子的外層表面是高透明度的玻璃,反射率極低,所以從外面向建築的內部看,參觀者和藏品便自然而然地融入自然景物中。而從建築內部向外看,由於玻璃被纖細如絲的鋁制豎向線條密分,就如同透過一層極其精緻的簾子欣賞外面的景物,雖然是完全現代的建築,但是卻能讓人感受到強烈的傳統的東方韻味。

09
入內參觀的扶梯。
 
 法隆寺寶物館的設計者是著名的谷口吉生,為東京建築學派的代表,是谷口吉郎的兒子,東京國立博物館內的洋式建築以及平成館係谷口吉郎的作品。

010
內部展覽空間,其實沒那麼亮,我把它拍得很亮是為了看清楚用。

011
從北側面看。

012
南側面咖啡座。

看幻燈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yufujamar/sets/72057594075985276/show/

第二回去:
http://www.flickr.com/photos/yufujamar/sets/72157594524334495/show/


See:
Yoshio Taniguchi, “The Architecture of Yoshio Taniguchi”,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Incorporated, 1999, p256-259
每日商報 http://house.hangzhou.com.cn/20040101/ca744031.htm 作者:周濤

地點:台東區上野公園13-9
設計:谷口吉生建築設計研究所
用途:博物館
竣工:1999年3月
延床面積:4.031平方米
魚夫拜觀時間:第一回2005年12月20日;第二回2006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