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8日 星期四

台灣首座藝文展覽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魚夫繪,未經許可,請勿使用
1982年我謀得報社的漫畫工作一職,但在從前沒有網路的時代裡,要學習美國政治漫畫的表現手法,除了參考英文報章雜誌外,如果想要找到美國漫畫家的集結成冊的書,就得到「美國在台新聞處」來找,如今這裡就是臺北南海路上的「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而在日本時代則是「臺灣教育會館」,由當時的總督府營繕課的井手薰和遠藤久美共同設計,1931年落成,現為臺北市定古蹟。



井手薰的設計風格是臺灣現代主義建築的重要分水嶺。成大教授傅朝卿將日治時期現代風情歸類成五種:1.藝術裝飾式樣(Art Deco)、2.過渡式樣(現代主義建築雛形)、3.現代藝術式樣(Art Moderne)、4.現代主義建築、5.鐵橋與其他鋼鐵建築等。井手薰的時代是捨Art Deco時代過多的裝飾圖騰,如抽象化人物、曲折裝飾帶、日出圖案、山形飾、花邊飾或幾何圖案(譬如臺北迪化街乾元行)進一步走向「乍看之下基本上是無華麗裝飾的現代建築,但細部仍存在著不少歷史式樣建築的元素,只是這些元素不構成式樣的主導特徵」,如本案外牆採北投窯的褐色溝面磚,在牆緣收束上雖有幾何裝飾語彙,但也只是具有滾邊的效果,這就是過渡到現代主義的一種拆衷式樣,日本建築界呼之為「近世復興式」。

然而在井手薰之後,時序進入太平洋戰爭,物資缺乏,因此在日本戰敗前誕生的反骨性現代建築案例並不多,所以他的作品裡,像「近海郵船株式會社基隆出張所」(今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臺北高等學校校舍(今師範大學)、臺北幸町教會(今濟南教會)、臺北帝國大學校舍、建功神社(今國立藝術教育館)、臺灣總督府高等法院(今司法院)、臺北公會堂(今臺北中山堂)與臺灣教育會館(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等,反而大都獲得留存,另一方面,由於井手薰對於臺灣建築地方化、本土化的論述甚多,提倡「注重專業技術者之社會責任」,對於臺灣高溫潮濕的環境,主張大量的混凝土運用,也因此歷經戰火仍保持得相當堅固,足堪繼續使用。

工程於1930年的4月21日動工興建,負責本案監造是藤井渫,隔年4月25日完工,總工程費為16萬餘圓,佔地約333坪,中央主樓高三層,最高層原為集會室,現為會議室,而側翼兩廂則僅二層樓高。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現況
日本來台殖民伊始,擔任臺灣總督府學務長的伊澤修二就向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提出了以「國語」為中心,提供義務教育推廣日語,讓台灣人同化為日本人的基本教育論調。臺灣教育會的成立的本旨就是要消彌其中語言的隔閡,所以在空間利用上,一樓為集會功能(現規劃為「多功能展演廳」)與編印教材的作業間,今已成一般庶務辦公室,入口大廳由於設計了大面積的窗戶,顯得格外的寬敞明亮;二樓主要功能是展示空間,分左、右、中三大區域,以大跨距鋼樑桁架的張力撐住無柱子的廣間來;在空氣設計的對流上,於牆腳巧妙佈置引進冷空氣的入口,在牆上方再將熱空氣排放出去的設備,不過於「美國在台新聞處」使用期間,為了防爆防監聽,乃設有厚度驚人的隔離鋼板,今日且保留下來,成為歷史見證。

原建物其實是臺灣首座現代之藝文展覽館,透過柔性的藝術交流,反而不具濃厚的殖民教育色彩,與民間互動較為熱絡。

過去台灣教育會主辦「臺灣美術展覽會」大抵是當時美術界的年度大事,今天咱們所熟識的國寶級前輩畫家,如陳澄波、廖繼春、楊三郎、顏水龍、劉啓祥、洪瑞麟、藍蔭鼎、陳植棋、郭雪湖、陳進、林玉山、李梅樹、陳敬輝等,均因臺展而日後大放異彩,如今做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展出許多當時遇害的精英照片,現在看不到陳澄波的畫作,卻看到了他的遺像,真是令人感傷啊!

拍回影像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