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影片是由思科(Cisco)所拍攝的一段影片,將中國西安和羅馬大義大利的兩個城市的人民,透過Cisco TelePresence的系統,天涯呎尺「真實」的連結起來,這是討論Telepresence的一個好案例。
Telepresence是由人工智能之父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慧實驗室的Marvin Minsky教授所發明(Steuer, 1993),漢文翻譯為「遠距臨場」(台灣),中國則為「網真」。最初指涉的是一種在真實世界裡透過物件的操作的遠距接觸 (Minsky, 1980),例如外科醫生可以透過電腦去控制機器手臂去對處在其他空間裡的病人進行細緻的手術程序,或者如「美國太空總署」( NASA)的一位技師可以遠距操控機器車採集火星上的岩石標本等。
Marvin Minsky
這和「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由電腦所形成的虛擬世界不同,而是經由高畫質、高解析的影音和互動科技,今使用者沈浸在遠端的真實世界,使用者雖不在該空間中,卻宛如有置身其中的感覺(Hamit, 1993),Pimentel & Teixeira (1993)則從使用者經驗的角度來定義,認為Telepresence是一種置身於其他地方的經驗,通常是藉由攝影機作為使用者的視野,同時也可能包含了遠端的機器操作,可以令使用者的動作,自然的配合機器的指令動作。
因為科技的發展,尤其是網路,因此需要更廣義的詞句, Sheridan (1992)擴張了Minsky的原始定義,使用了更為簡短的「存在感」(presence)以指涉當遠距控制真實物件和當人們在虛擬現實或虛擬環境裡互動和沈浸的感受效果,這是參考1984年William Gibson的前網路時代科幻小說而來,Sheridan 的所謂存在感包含兩個向面,遠距臨場(Telepresence)和虛擬的存在感。
Lombard and Ditton (1997)更深入的分析存在感抱含六大概念:
1. 存在感是一種社交滿足(Presence as social richness):對許多研究來說,存在
感在組織溝通中是一種感知社會性、相互取暖、敏感性、私密性或親密性
的互動媒介。
2. 存在感是一種真實性(Presence as realism):存在感是一關於能夠精確再現物
件、事件和人們的程度,也就是再現看起來、聽起來或者感覺上像真的一
樣的媒介。
3. 存在感是地方的時空切換(Presence as transportation):三種獨特的移動類型可
以被區分:「你在這裡」,此時使用者被移到不同的地方;「它在這裡」,此
時在別的地方的物件被移動到使用者處;「我們在一起」,此時兩個或更多
的溝通者被移動到一個他們分享的地方裡。
4. 存在感是一種感官沈浸(Presence as immersion):存在強調感知感官沈浸的想
法,多數的虛擬實境經驗,多是意識沈浸在虛擬世界,而身體則是處在被
信任的實體引擎中。
5. 存在感是個人在媒介中的虛擬替身(Presence as social actor within medium):
所謂虛擬替身精靈,類人們養電腦竉物、電子雞等,由於替身精靈與他人
互動,而產生存在感。
6. 存在感是與媒介本身的互動(Presence as medium as social actor)存在感包含
媒體使用者不只和人或電腦角色在一個媒介之中的社會反應,也被媒介體本
身所導引。
兩項研究將存在感媒介用在媒介本身的互動的分析上, Bracken and Lombard (2004) 的研究發現,兒童如果從電腦互動中受到更多的鼓勵,那麼就會在能力上表現得更有自信和更主動,更能舉一隅而反三隅;Nan, Anghelcev, Myers, Sar, and Faber (2006)的研究發現由人工智慧所形塑出來的擬人化代理人(anthropomorphic agents)會使人們對該網站有更正面的態度,在時空切換上,由電腦所形塑的身份確實有一種「真的在那裡」的存在感。
溝通(Communication)是存在感研究的核心支柱,而網路是依扙虛擬存在感為主要的溝通媒體。Rheingold (1993) and Turkle (1995)研究多人線上對話遊戲「泥巴」( MUDs)做為案例研究網路在感(presence on the Web )。
近年來,科技和網路發達,較多的研究是在「遠距視訊會議」(Teleconferencing),本文就是一個實例。
References:
Steuer, J. Defining virtual reality: Dimensions determining telepresence. Retrieved April 29, 2008., from http://www.presence-research.org/papers/steuer92defining.pdf
Minsky, M. (1980). Telepresence. Omni, June, 45–51. MIT Press Journals. (n.d.). Presence. Retrieved April 29, 2008, from http://www.mitpressjournals.org/loi/pres
Rheingold, H. (1993).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Turkle, S. (1995). Life on the screen: 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New York, NY: Simon & Schu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