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夫手繪,請勿盗用 |
屏東是全台飼養豬隻最多的縣份之一,從前在我故鄉林邊老厝的後頭有家養豬場,一大早,就有豬隻被宰殺的慘叫聲,甚為淒厲,常讓我從睡夢中驚醒,嚇出一身冷汗來。
現在從文獻裡查出,原來日本時代是禁止私宰的,必須在官方屠宰場裡處理,戰後國民黨政府來台就疏於管理了,怪不得在住宅區裡也可殺豬,不知經過了多少年才走向正途。
聽聞德國人酷嗜豬腳,去過後,方知分烤熟與水煮兩種。在我老家屏東也有兩種,一是萬巒香Q好吃的滷豬腳,另一則為里港沾醬汁的水煮豬腳,然後者其實是扁食的副產品。
屏東里港本稱「阿里港」,據說是因為很早以前在下淡水溪(高屏溪)畔有位賣冷食的人叫「阿里」而得名。1721年朱一貴起兵抗清,朝廷派台灣鎮總兵藍廷珍(福建漳浦畬族人)會同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施琅之子)前來征戰,一場大屠殺,血流成河,戰事結束後,麾下數百名士兵不願回到原來不容易討生活的漳浦之地,族弟藍鼎元長子藍雲錦屯駐在阿里港從事開墾,爾後雍正年間,又有藍仲觀、莊鄉生等人移民至此,漸成聚落。
這豬腳口味的形成當然和住民的組成有關。萬巒以勤作農事的客家人為主,口味較油,搭配的麵食則為客家粄條,而里港因係福建靠海的漳浦人為主,烹調食物,一般口味偏淡。
里港當然陸續有新移民移入。1931年(昭和6年)有位年方15的福州人趙文富落腳於本鄉,一日,遇見同鄉的前輩,授以製作扁食之法,讓他有個謀生的長久之計,得以落地生根。
這福州的扁食我嚐過,傳統上,會在麵粉裡加些碱粉,使其咀嚼帶勁。其次包餡則分山線與海線不同,前者採「捶」成內泥的方法,後者則是使刀細刴,以豬瘦肉為主,可選蝦仁、蔥、荸薺等細刴為泥,再羼入蛋清,調入醬油、鹽、糖等做成餡,包裹後入沸水煮熟,置入高湯的碗中,配上蔥花或芹菜珠等,引出美味來。
有趣的是,現在去中國漳浦,扁食讀音 Pán-sit,扁的讀音有點像台語的「板」字,且里港的扁食卻是福州人做的,亦書成扁食,現在到里港,許多店家將扁食改成「餛飩」,在我看來,則又太屈就於「講國語」的稱呼了。
想吃里港的扁食豬腳,有大型停車場供泊車 |
這趙家的扁食豬腳傳承得非常興旺成功,一脈相傳者有由第二代子孫接手的創始店「扁食富」,第三代子孫則另起爐灶經營「趙壽山餛飩」、「趙壽宏餛飩」,而里港另有非屬趙家系統的里港阿嬤餛飩、李記餛飩,還有許多店面集中在台三線沿線與台 22 線的交會處,真是鬧熱滾滾;慕名來食豬腳的外地人,到達後備有大型停車場泊車;也有裝潢成觀光餐廳,明亮寬敞,場地規模龐大,更有宅配以及配銷各地賣場的食品包裝,到現在,三不五時還有友人熱情饋贈里港扁食禮盒呢。
不管是「萬巒豬腳」或「里港扁食豬腳」,能有一味美食成為一鄉鎮的名產委實不易,且最容易吸引觀光人潮,諸如新竹摃丸、北斗肉圓、嘉義雞肉飯、台南擔仔麵等等,里港出了這一味扁食豬腳,台灣人說:真正是趁(thán)到啊。
拍得影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