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黨產收回國有了,卻是個爛攤子──中華日報的前世今生



咱們這樣想像,1945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有位準備來台接收日人遺留下來的龐大資產的國民黨大員抵達臺南,如果是搭火車,那麼先是看到這棟折衷主義式,以先進的鋼筋水泥技術起造,還帶有優美線條裝飾的車站,站內二樓還設有全台火車站裡唯一的鐵路旅館,出站往外看,站前公園有株巨大的榕樹,右邊有座高聳的「近代復興式」歐風大樓,左手邊則是台南最大的木結構民居的和風「東屋旅館」,附近有人力車、計程車井然有序的排班等候,要是季節對了,那麼場景就像日治時期著名的版畫家立石鐵臣在1962年出版的《立石鐵臣 台灣畫冊》中,畫有一付「拖車.鳯凰花」的圖繪,旁書:



台灣台南站前的木樹是鳯凰木。開花期的美麗,無法用語言表達。像鍛帶花那樣雪紅的大紅花,點點綻放在鮮綠上。

然而,現在的台南火車站前,右邊那棟戰後被國民黨強佔的歐風建築已遭拆除,改建為至今產權混亂的國賓大樓,看上去實在毫無美感可言。

我在台南住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了,常聽耆老們形容當時的台南是如何一個美麗的城市云云,最初半信半疑,後來就著老照片仔細端詳,又深研典籍,過程往往掩卷太息,激動不已。

籠統來說,日治時期台灣有兩大報,其中之一為台北的《台灣日日新報》,另一則為在台南發行的《台灣日報》,後者座落於現在的國賓大樓前身的那棟歐風大樓裡,這樓房在1928年始為「勤業銀行」台南支行,1937年搬遷到末廣町(今中正路)與白金町(忠義路)口,為今留存的造型優美,有著埃及神廟式柱廊的古蹟(稱「日本趣味加近世式」式樣建築),火車站前的建物後來輾轉成為《台灣日報》的辦公室,國民黨政府來台接收日產之後,成立了現今的黨營事業《中華日報》取而代之,真是卯死了。

《台灣日報》前身為《台南新報》,由日人富地近思開辦,起初是個小報,發行日益增廣,1937年4 月,增資擴大,並將社址搬到火車站前,根據國家圖書館印行的《日治時期的臺南》一書所描,新報社的大樓:

佔地面積9百19坪2合2勺2材,建築坪數為1039坪5合8才;建築樣式為近代復興式;本館構造為「煉瓦造銅亞鉛板葺」的二樓建造,這應是磚造,以銅、亞鉛板為屋頂的建材構造;工場構造為鐵筋水泥;其各室配置有營業室、接待室、圖書館、閱覽室、電話交換室、書庫等;附帶設備有共電式私設電話及交換機、搬運用昇降機、水洗式廁所(應是今日的油水馬桶);設計者為尾辻國吉,施工者是湯川鹿造。

日本人離台後的資產,本來應該歸屬為國家所有,但國庫通黨庫,國民黨接收日產後成為全球最富有的政黨。1981年底,中華日報社和「尚業營造工程」公司合作,拆了原建築,花了五年多的時間,到1985年將原址改建為「中華國賓商業大樓」,而尚業營造顯然又將工程外包給另一家「常富營造」,在總工程款約兩億六千萬中,有一條六千七百萬元拒付,於是雙方打起了官司,一筆糊塗帳於焉開展。

當時甚囂塵上的是那位擁有「經營長才」的「太子」蔣孝勇相中了府城的未來發展,所以諸如台南為黨營事業中影所接收的日治時期一級劇場「宮古座」和本文所述的《台灣日報》都得改頭換面,但並沒有資料進一步證實蔣孝勇的經營長才是如何的拯救蒼生、繁榮國家的,倒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很難收拾的延平大樓和國賓大樓,兩者皆形同都市之瘤。

▲ 現在的台南火車站前的中華國賓大樓,2014年經過政府補助拉皮整容,否則只能說醜陋不堪。(攝影/魚夫)

2007年陳水扁總統任職期間展開追討國民黨產復歸國有的行動,財政部國產局向法院提起追討「國賓大樓」產權之訴,最後法院以中華日報土地轉移未以書面為之應屬無效等理由,判國產局勝訴,可喜可賀,把黨產回歸國家的手中,然而卻只要回了這棟地上14層地下2層的3分之一產權,其餘早已被變賣出售,換句話說要整合重建將更形艱鉅,而且就是因為產權複雜,所以國賓大樓各個房東各吹各的號,招牌林立、外牆磁磚脫落、冷氣機毫無章法的滿佈窗戶,總體淩亂不堪,從此來到台南,站前光景,俺娘喂,變得醜陋不堪?

這樣的門面怎見得了人?2014年的年底,台南市政府文化局也看不下去了,輔導大樓管委會向中央爭取補助,進行「拉皮」,成為「都市更新基金補助辦理自行實施更新辦法」出爐後全國的第一個案例,整容後現在總算稍稍可以見人了,而我把故事的來龍去脈整理個大略,又重新畫出當年的風華後,卻和我家那位台南在地人的姷某都有個共同的感覺,黨產收歸國有了,卻是個爛攤子,真是欲哭無淚。

用手機拍了影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