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8日 星期一

北一女--日本時代女人受什麼樣的教育?

第一代的北一女校舍,魚夫繪

北一女在日治時期1933年前以木造校舍為主,頗有當時歐美貴族女子中學的氛圍,911落成的木構校舍座南朝北,校門在西側,即今重慶南路面對司法大廈那一面,木結構的後方還有一游泳池,往西北望去便是總督府。這校舍已無復存在。



北一女在日治時期為台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數度易名)招收的學生以日本人為主,也有少數台灣富商家庭的千金大小姐,如果仔細端詳老照片,就會發現門口整齊排列三輪人力車,等待學生下課搭乘;天氣熾熱,還可攜傘戴帽子;門口一大堆身著和服的貴婦來接送,當然,也少不了有些豪華專車停泊等候。

1945年的5月31日,美軍對台灣展開無間斷轟炸,當時的北一女因緊鄰總督府,也成一片火海,炸死了盡忠職守峰火巡視校園的校長伊藤仙藏,校訓石碑「正、強、淑」亦一度遺失,所幸今天留存下來的「光復樓」並沒有嚴重損壞。

木結構校舍時代的北一女,校門口在重慶南路面對司法大廈一側。

日本時代第一女高學生所受的教育初期主要是家政,如手工藝、插花和家事等,這是為了培養未來的賢妻良母的基本訓練,但進入女子高等普通學校後,課程逐漸繁複,加入數理、社會,語文、藝能等,學生被嚴格規定校門內外都得身著制服,第一女高主要是水手服,白衣黑裙,和現在的綠服不同;校外的活動也被管制,而且還為了實施德、智、體、群,美五育,訂定有作息程序,並規定參加音樂會、舞蹈會、學藝會、吟詩會、遠足、登山、修學旅行、運動會等。當時轟動全台的大新聞諸如1923年第一女高開辦女泳隊,1924年攀登「新高山」(玉山)攻頂成功,如今看來還是令人嘖嘖稱奇。

留存至今的現代鋼水泥結構主要是進入校門後首先遇見的光復樓,1933年由台北州土木課營繕係設計,1932年的9月12日起造新校舍,翌年11月30日完工,樣式為當時的國際建築主流思潮的現代主義,強調線論簡潔明快,減少過渡的裝飾,外牆使用日本進口的二丁掛淡雅彩面磚,方形窗裡係附有平衡錘的上下叠窗,女兒牆上有花葉泥塑紋路裝飾,入口大門均呈圓拱形;從《台灣建築會誌》所存留下來的資料來看,設備頗為先進,如一樓的烹飪教室即已經有了瓦斯爐和水龍頭、電熱設備等等,實業教育之外,也備有諸如圖書室、醫務室、博物研究室、音樂室;二樓為「國語」(日本語)、英語不同教室、修身公民科教室以及物理、化學、樂器練習室等等。

本來如今的校門形式我怎麼看都覺得格格不入,且1998年光復樓被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古蹟,可是仔細比對原始工程圖和照片,這才發現居然是後來「頂樓加蓋」,三樓變四樓,好像人體聳起了肩膀,所持理由不外乎空間不敷使用,只是原本的建築就此失去了比例上的美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