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摩登、淒慘、轉型正義──重繪嘉義驛

▲ 嘉義驛,魚夫繪。

1933年,日治時期昭和8年,全新鋼筋混凝土的嘉義驛落成時,有著「全島第一摩登車站」(全島第一モダン驛)的美名,因為嘉義始有火車站為1902年,不過那是木結構,1922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因此更為重視建物的耐震性,1930年的嘉義大地震更是造成鐵路扭曲偏移,從而有興建第二代嘉義驛的政策出現。



和木結構或磚造的火車站不同,現代的鋼筋水泥技術使得內部空間跨距得以延展,因此也更能集中空間功能,致使購票、行李托運、候車室等運作更有效率,而且增加了許多諸如服務台、商店、廁所等過去少有的空間規畫。

▲ 今之嘉義車站。攝影/魚夫。

因為使用鋼骨和鋼筋水泥的結構為當時的創舉,嘉義驛便成了摩登的地標。在形式上,根據文建會2001年出版的《台灣七大經典車站建築圖集》裡東海大學劉舜仁教授團隊的研究報告:

在表面材料上,外牆台度及上緣以洗石子外覆裝飾,主體貼「國防色」面磚。屋頂除中央上部略向左右兩面傾斜外,整體大致為平屋頂,擺脫過去木構架斜屋頂的形式。建築物正、背立面上緣以浮雕及洗石子飾帶為主要數邊,基座部份以大比例分割線條配合洗石子材質突顯厚實之量感。建築外觀及窗戶轉角處貼L形面磚,窗外圍的面磚在顏色、尺寸及拼貼方式與牆面不同。

外部雖然有美麗的裝飾,然而並非居於建築式樣的主體,仍以功能為主要的考量,這一類的建築歸為「折衷主義」或「近世復興式」。只是現在到嘉義車站去觀察,原褐色面磚已被油漆塗成白色;洗石子的邊飾則塗成土黄色,後來又造了座太陽能面板走廊,乾脆把原來的摩登外表遮去,只能以慘不忍睹來形容,不知主其事者為何連起碼的美感素養都沒有。

劉舜仁教授的報告也依據日治時期的《台灣建築會誌》雜誌之照片,提到內部形式:

在內部材料上,不同的空間所使用的裝修材料也有差異。「貴賓室」以高級的木料配合大理石板鑲嵌牆面,地板則以不同尺寸及色彩的馬賽克拼貼組合成幾何圖形,天花板垂吊著豪華的水晶燈,並以寛厚的木質窗框、精美的窗簾裝修,充份反映了當時流行的內裝風格⋯⋯

閱讀這段報告,彷彿是另一座嘉義車站,大理石板牆面、水晶燈、馬賽克地板等,我去了怎全都沒看見?只有油漆塗白抺紅,俗不可耐。

嘉義驛悲慘的故事還未了。1949年二二八事件裡,嘉義發生了與政府軍對峙最久、最後在未經審判下,許多精英於驛前被公開槍決的人數最多,史稱「三二事件」。據中央研究院出版許雪姬著:「臺灣光復初期的民變:以嘉義三二事件為例」一文所述,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横徵暴斂,致使物價飛騰,且因軍隊紀律不佳,使得原本歡迎祖國軍隊到來的台灣人民轉為失望「本、外省人的感情轉壞」,譬如其中一段故事:

某一五十歲的外省人看到本省年輕小姐想娶為妻(謊稱在大陸沒有妻室),有一人家因父親拒絕將女兒嫁給軍人而被射殺;也有人為避禍而舉家遷徙。當時嘉義火車站前斜面的地方,有一家興華冰果室曾發生過一件慘案,死亡七人。原因是一名軍人愛上本省的女性,但為女方所拒。其後該名女性與男友到該冰果室吃冰時,為求婚未遂的軍人所見,軍人乃朝冰果室丟擲手榴彈,現場一些不相干的人遂同被炸死。

在三二事件裡,由於軍民對峙,軍方遭民眾包圍在水上機場,當時由大陸返台的「三民主義青年團嘉義分團」籌備處主任陳復志與地方士紳等緊急組織嘉義市三二事件處理委員會以維持社會秩序,並與軍隊展開談判,不料軍方在獲得增援後,乃展開血腥報復,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教授的訪談研究《嘉義驛前二二八》一書裡記載:

一九四七年三月十八日,三民主義青年團嘉義分團主任陳復志被槍決於嘉義驛前。三月二十三日,盧鎰、施珠文、陳容貎、陳陣、林登科、陳庚辛、吳溪水、黄水樹、蔡金爝、薛皆得等十一人同時被槍殺。三月二十五日,嘉義市參議員潘木枝、柯麟、盧炳欽、陳澄波等四人也同被槍決。

同一個場所,三個時間,總共公開槍決十六人。處死之前,遊街示眾,處死之後,曝屍示眾。其殘忍、霸道、非人性,遠超出臺灣其他地區。

「市參議員」一職,台語諧音竟成「淒慘議員」,我在擔任嘉義市駐市作家期間,市長涂醒哲(其叔亦是二二八受難者)認為「歷史確實應該走進歷史,但歷史最大的貢獻就是不要讓歷史再度發生,不能不明不白走入歷史⋯⋯」,因此建議他未來如果鐵路高架化另建車站,應積極向中央爭取保存現有的嘉義火車站,並予以修復,重現她昔日的風華,就原地設立二二八和平紀念館,仇恨可以遺忘,歷史不能不轉型正義,讓世世代代子孫記取教訓,不要再發生這樣的歷史悲劇了。

用手機拍了影片來分享:



本文原載《獨立評論@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