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9日 星期日

日本時代,女人受什麼樣的教育?──重繪嘉義女中

魚夫手繪
現在的嘉義女中號稱百年中學,只是所有的歷史建築都已經拆到很難辨識的地步,百年的優良傳統只形諸於文字和部份保存下來的畢業紀念冊與文件等,無法從實體建物裡來感受古典之美。非但校園環境,其實戰前戰後的女子高等教育在形式與內容上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日治時期,男女生不能共校,大正11年(1922年)2月,殖民政府公布了新「台灣教育令」,從此中學保持男女分校不能共學的傳統有了更明確的法源,男學生進的是「中學校」,女學生只能入「高等女學校」,是年4月1日,臺南州立嘉義高等女學校正式創立(戰後改名為嘉義女中,本文概稱嘉女),是全台最早的國立女子中學,培養出很多名人,諸如後來的嘉義市長張文英、嘉義縣長張花冠、立委莊和子、前經濟部長何美玥等。

嘉女創校之日,校舍還沒蓋好,只能先借「稅務出張所」(原址在今之嘉義市政府)的部份辦公空間充當教室,要在兩年後,大正13年(1923)年才總算有了初步的規模,基本上為木構造長廊建築,進入圍牆後為校園入口玄關,這玄關的亭子從舊照判斷可能是洗石仿石的西洋柱式,撐起背心式屋頂(最上方的三角形屋頂往後仰,遠遠望去有如人穿的背心),屋簷下本來開有閣樓氣窗,後來封閉改掛時鐘;左右兩翼尾端各有兩處連續開口,以利進出。

從玄關開口處窺視,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覺,除了植栽外,似乎尚有校舍隱藏其間,其實為了因應理科需求,必須增建諸如家事、裁縫、標本與禮法等教室,整體校園的維護還需要全體學校共同勞動,比如運動場除草,開闢菜園、花園、以及佈置有著阿里山氛圍的庭園等。有張老照片顯示,在幹這些粗活時要換裝,頭戴美麗圓帽、著短裙、長筒襪,洋溢著青春的氣息。

校園裡有一棟非常特別的建築,模樣有如蒙古包,前方呈類圓椎體,量體甚大,戰後被設定為圖書館,嘉女皆暱稱為「蒙古包圖書館」,可惜在1988年拆除,現在的鋼筋水泥建築攔腰有出入口,即可直通從前阿里山庭園的遺址,只見現為一座大型中國式涼亭佔滿了整個空間。
嘉義女中現在的校舍建築氣勢很懾人。魚夫攝。

日本時代女子中學的課程語文與藝能並重。在語文方面,必須同時學習「國語」(日文)、漢文與英文等,藝能方面,一般家事,包括衣、食、住、看護、育兒與一般家計等,手藝更得學習刺繡、編織、裁縫、蒔栽等課程。不只如此,在體能訓練部份除女子軍事訓練外,還得接受二千公尺跑步、游泳、網球以及體操等訓練,現在的明德大樓後方在日治時期為露天游泳池,現在則改為室內。



這張圖裡的嘉女服裝呈現多元的模樣,當然不可能同時身著各種款式出現,一般女子中學生的制服以水手服為主,但嘉女在登山活動,如出遊阿里山、攀爬玉山等,則著圓形遮陽帽或斗笠,上身仍基本上以水手服為造型基本設計,而弓道訓練則需著正式弓衣,日本在明治中葉後為了加強人民的愛國心,將古武道精神予以昇華,1895年(明治28年)組成「大日本武德會」,從此在學校教育的範疇裡加入弓術,讓弓道得以在民間普及。

嘉女校舍如今以鉅量的鋼筋水泥構成,建築風格講求迫人的氣勢,令人眼睛一亮的卻是入口左方的「進德堂」小禮堂,由有「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之稱的修澤蘭女士所設計。修澤蘭以現在的陽明山中山樓(台幣100元背面的圖案即取其景)的作品轟動一時,然而,她多數的設計均具有一種濃烈的表現主義風格,並不拘泥於禮法和形式,她又喜歡設計女校,常有出人意表的成果,這進德堂總體有如張開的一付美麗巨網,穿入其間,更發現大膽採用大跨距横樑的結構,使得空間獲得充份的運用,不過現在卻好像被當成羽球館使用了,老天保佑,希望這獨樹一幟的建築能被保存留傳下去啊。

用手機拍得影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