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

來去城內𨑨迌,臺北火車站集合!


這座日治時期第一代的臺北火車站是日人入台之初,在1896年通體規畫全島的縱貫線時開始尋覓臺北火車站(當時稱「停車場」)的基地,預計要打造一個比東京第一個車站「新橋停車場」(2003年已復原)更大規模的量體,佔地五萬餘坪,光是月臺就有12鎖(約241.39m),右方還建有倉儲中心,基地約位於今之台北火車站西方數十公尺處,期許將來成為日本第一大站驛。1899年11月16日開工,1901年8月24日舉行移轉及開業式,1901年10月25日的《臺灣日日新報》頭版刊出臺北停車場的正、背立面,為一磚造兩層樓,二樓為歐洲裝潢,設有貴賓特別等候室,一樓則分普通、上、中、下等候車室,並有婦人專用化粧室;外觀係紅磚白飾帶的辰野式樣,屋頂高聳裝有避雷針,本來前方還有座噴水池,植有本土樹種以供納涼,後來在矗立臺灣縱貫鐵路之父長谷川謹介像時拆到高雄停車場前去了。



1915年站前多蓋了一座「御大禮公眾電話室」,這是為了紀念大正天皇在大正四年(1915年)的即位大禮而設置的公用電話室,現在來看這是座龐然大物,以洗石子為外牆,佐以小塊大理石舖面,公共電話日語時稱「公眾電話」,仔細看英文卻寫Pablic Telephone,類似的公眾電話亭並不多見,到了1936年台北也不超過十個地方。

臺北火車站現狀
1934年有位中國人江亢虎以加拿大中國學院及美國國會圖書館顧問身份訪問台灣,他出版了《臺遊追紀》一書記錄台灣行的各項見聞,其中「縱貫火車」一節記錄了乘坐北起基隆、南迄高雄的火車經驗,提到一班普通車次外,早晚各有直達車班,全程12小時;車票分三等級,第三等車廂很便宜,才10圓而已,搭乘者多為臺灣人,二等加倍,是日本人和本島士紳較常光顧,頭等車廂則乏人問津了;如果是夜車,頭等臥舖加7圓,二等下舖外加4圓,上舖3圓,普通車廂則沒有睡舖,肚子餓了,那時候的鐵路便當用小木匣包裝,附湯,一份5毛錢。

江亢虎認為臺灣的鐵道除了窄軌而車廂較為狹窄,火車經過的地方風景優美,而且:

每站皆有揭示牌。標明附近名勝及其路徑。并本站與上下兩站之距離里數。及當地海拔高度尺數。大站皆設飲食店雜貨店。其腳夫、汽車 夫、人力車夫。均依官定價格。決無需索爭論之事。車站售票處、待車處、行李過磅處。雖極鬧忙。毫不擁擠。亦無遺失。秩序如此。可與歐美列強抗顏矣。

臺北停車場的設計者為野村一郎,由久米組、大倉組和村田組等請負業施工。野村從此嶄露頭角,1911年臺北城發生了一場風災大水,街屋倒塌三千多間,總督府採納了臺北廳長井村大吉等人的建議,趁機進行大規模的市區改正計畫,責成野村一郎統籌所有事宜,也就是所謂台北「城內」大改造的伊始!



本文原載《台北畫刊》,部份內容收錄於魚夫新作《臺北城・城內篇》,鼓勵魚夫創作,珍藏臺灣文明史,請按下面的連結: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