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
我自認自已是位愛書人,我喜歡看書,更喜歡買書,擺了一屋子,就算沒看,也可以當「裝潢」,朋友來我家造訪,便可假裝我一付很有學問的樣子,喏,恁爸一屋子都是書!
古有七夕曬書之風俗,是日也,將家中藏書拿出來見見太陽,《世說新語》即有郝隆於七月七日曬書日,躺在太陽底下曬肚皮,人家問他做什麼,曰:「我曬書」此乃反諷世人藉曬書,自以為「書香門第」,其次則炫耀自已「滿腹經綸」也出來曬曬肚腩,嬌其妻妾。
可是我自搬往台南,整理家中藏書,也著實驚人,但無勞工人搬移,找舊書店來估價,統統搬了去,恨不得將藏書全給賣了,我其實心知肚明,現在賣舊書,雖然賤價,但總比數位時代全面來臨,屆時秤斤論兩,只能以廢紙計了。
我又已數年未曾買書,在書城裡逛,沒有一本買得下去,許多書,並不能增益我的知識,一本書到了出版時,比起網路所產生的知識,大都已算是落伍的觀念了。
出版社要找我出書,我很心虛,總覺得要賣弄我的知識,到了出版時,一定會後悔「木已成舟」,要添加新知註解,再也來不及;其次書市逐漸萎縮,靠出版賺錢,算算還不如靠Google Adsense的廣告費來得紮實。
網路數位時代,紙本書一定會滅絕,就像竹簡那樣,成為藝術品。但千年以來,人類大都是藉由紙本書成就學習的結果,那麼新的學習模式是什麼?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最近有些結論,於是野人獻曝,分享出來:5種技術、3個概念,即將改變人類的學習方式
Mashable裡有篇文章,提到5種技術將轉換人類的數位娛樂,作者從數位娛樂的角度出發,我則認為不只娛樂,且可寓教於樂:
1. 動作感應遊戲( Motion Gaming):
這在我的觀察,自從Wii出現後,動作感應的遊戲設計越來越多。我在春節前曾在台北美麗華百貨遇見了Xbox的Kinet,至少許多肢體學習可以「擴增實增」的體會了。
2.3D:
3D 是近年來影視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不管是模擬人眼視差的3D或者是「裸眼3D」,都在我的研究範疇裡;3D的影視爭論很大,有無必要發展,仍待評估,不過就「眼見為憑」的科技目的來說,3D的層次感的確帶給人類很大的視覺震撼,視覺是人類最重要的學習官能之一,只不過我在課堂上固然給學生帶來震撼,卻並沒有足夠的數據足以證明這即將造成的學習效果。
這部片子必須戴上紅藍眼鏡,才看得出效果來。
3.數位電視(Digital Televison):
數位電視的出現如Apple TV、Google TV乃至於台灣的MOD等,最終電視不會再只是裝有一條有線電視的尾巴而已,電話已走向「智慧型手機」,那麼電視走向「智慧型電視」的時代一定會來臨,這些智慧型電視可以上網、可以觀看高畫質、玩遊戲等,人機的互動更為多樣,也一定會衝擊到現有傳統電視的生態,改變人類對電視的概念。
4.Airplay:
我在課堂上會問學生一個問題:從A到B,兩點之間最近的距離是什麼?回答通常是:直線!
這答案是不正確的,從A到B,兩點之間最近的距離是把A點和B點叠在一起,如果畫在紙上,那麼AB兩點要叠在一起,就必須把紙張,也就是時空叠在一起,這不是我的創見,而是我看過兩場網路演講得到的啟示:
我們都是半人半機器的賽博格(觀賞時,按下方的View Subtitiles,選Traditional Chinese,可以有漢文字幕)
人機介面的未來
Airplay 的概念是一種(網路雲端預算空間的轉換?)初步實現,簡單說,所有你想展現的資訊,並不受到任何裝置的限制,從一台電腦到另一台電腦、從電腦到手機、從電腦到平板、從電腦到電視、從電視到手機等等;其次,每個裝置(divice)都是基地台(放ditect),空間、裝置等之間亳轉換的困難,這種環境會讓學習的中心諸如學校等消失。
5.指頭觸控環境(Touch Screens): 這是具有年齡穿透性旳技術。在這之前,現代的人類要面臨兩次青春學習期,一是從成長期,開始接觸電腦,另一則是上了年紀後,卻必須被迫學習電腦,從「點兩下」到「打字」開始學起。然而,人機介面的發展,到現在只剩一支指頭,在人類在蒙恬發明筆、蔡倫發明紙、畢昇發明活印刷之後,回歸到山頂洞人只用手指去接觸機器,那麼就是返璞歸真於原始人類的本能了。 所以,「指頭觸控環境」讓不識字和不會打字的人,都能無痛(seamlessly)的和機器對話,這學習的環境就開始改變了。
三種概念是由世界著名的 IDEO公司所提出來的,拍成一段影片名為:The Future of the book,藉由三個人名來闡述未來電子書應有的形式,影片當中分別是Nelson、Coupland和Alice。
一般認為,指涉的是1960年代由Ted Nelson所倡議的「仙那度計畫」(Project Xanadu),是一種可以儲存多種版本,展示不同版之間的差異的文字處理器,即為後來的所謂「超文字」(hypertext)。不過影片不在討論超文字的定義,而是從這種概念出發,未來的電子書在數位化後使得書本的出版更去中心化,在Nelson裡,你會看到每一項資訊內容的各種相關資訊的層次,包含大眾意見,如正在討論的話題、進一步查詢相關可靠的資料來。 在「魚腸劍譜」裡採用了Apture的功能,只消highlight其中的任何字詞,就可以呈現相關的影片(包含:Google Video, Comedy Central, blip.tv, ESPN, Qik, .flv files, Revver, Vimeo, Metacafe, YouTube, Hulu, YouTube Channel, Washington Post等);相片(包含:TwitPic, PicApp, Wikipedia, yfrog, Reuters, Flickr等);參考(包含:U.S. Congress, Amazon Search, Wikipedia, CrunchBase, New York Times topics, Amazon, Compete等);地圖,主要是Google Maps;聲音(包含:.mp3 files, Blip.fm.等);文件(包含:.pdf files, Microsoft Office files, OpenDocument files, Scribd 等);人物(包含Twitter, LinkedIn, FriendFeed等上面的相關人的資訊),這種超文字的連結,購成了閱讀時的極大方便,也是電子書有別於過去紙本的一大特色。 Apture介紹
2.Coupland:
隱喻提出「標籤雲」(Tag cloud)的Douglas Coupland。在英文出版物裡,標籤雲的概念首次以「潛意識文檔」(subconscious files)的名字出現在1995年出版的道格拉斯·柯普蘭(Douglas Coupland)的《微軟信徒》(Microserfs)一書中。 網路裡標籤的作用是非正式的,它是一種自由分類、分眾分類,也是很視覺化、個人化的分類法,不過在這段影片中的所要說的只是想此表達人們可以自已的方法去組織、編輯自已的資訊流。這裡所描繪的概念,大抵可以在iPad裡極受歡迎的Flipboard電子雜誌來更具體化的理解: Flipboard 是整合了你在Facebook、Twitter、Flickr、Google Reader上以及你所偏好的網站,也就是把你所編輯組織的資訊來源,變成了一本本的電子雜誌,而總編輯就是你。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裡,人們最終關注的是他的專業或偏好以及他的社群正在談論的話題便已足夠,然而這些資訊的來源再也不只是「被專業代理」,如記者、總編輯等,而是多元的來源,在民主社會裡,資訊被屏蔽的可能微乎極微,即使專制獨裁的國家,也都會發生「Twitter 革命」。
3. Alice:
這應該是藉《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的愛麗絲,強調的是互動與參與。在作品形成的過程中,人們不只是被動的接收內容提供者所產生的結論,而是能夠有所互動的參與其中。
在《愛麗絲夢遊仙境》《愛麗絲夢遊仙境》裡,前後登場的人物總計有白兔先生、紅心王后、紅心國王、紙牌僕人、毛蟲、鷲頭飛獅、瘋帽子、三月兔、睡鼠、柴郡貓、渡渡鳥、蜥蝪比爾、公爵夫人,如果把這些人物的角視同網路裡網友的第二身份,那麼就是每位閱讀愛麗絲冒險過程的人都可以來參與這個故事的發展了。
三種概念透過五種技術的發展,不只閱讀的方式會改變,人類的學習方式也一定會產生重大的變革,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