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3日 星期六

希臘女像柱密碼

1123371966
這是在巴黎羅浮宮看到的,頂著柱尾的女人,沒有表情,而且近乎莊嚴。

02
大英博物館藏的希臘女神像,這應是女神,不是頂柱頭者。

03
這是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博物館看到的,這些女人都是哭泣的的表情,而且似乎在等待處決。

04
她們為什麼要哭泣?我努力找尋答案?誰來告訴我?

魚夫的思考:

西方建築經典的作者維特魯維( Marcus Vitruvius Polio)在他的《建築十書》(註一)提到建築師的培養,認為應具備歷史的涵養,這是因為建築師常在作品中設計許多裝飾,而對於詢問為什麼要創作這些裝飾物的人們,便有回答論據的義務了。

因此「例如有人在建築物設計了身裹長袍的大理石女像以取代柱子,即所謂女像柱,在它的上面放置了挑檐托塊和挑檐,據說是因為以珀羅龐涅西斯(Poloponnessis,為希臘南部的半島)的一個城邦卡里亞站在波斯一邊而與希臘為敵。後來希臘人輝煌的勝利,結束了戰爭,於是召開市民大會對卡里亞人宣戰。於是,希臘人便占據城堡,殺戮男人,焚毀城邦,擄去卡里亞人的妻作為奴隸,不准這些婦女穿戴盛裝和女性服飾。她們不僅都被押解到凱旋的行列裡,而且還淪為永受奴隸凌辱的奴隸形象,以代城邦償還懲罰。因此,當時的建築師們為使傳說的卡里亞人獲罪受懲罰留傳後世,便在公共建築物裡設她們負荷重載的形象。

在東西文化的建築裡,經常出現這種象徵,如台灣有「憨番抬厝角」,按李乾朗的說法:「以番九或金剛力士羅漢雕塑人物,置於屋角或台座之下,象徵負重。」(李乾朗,2003)一般閩南建築的墀頭上是飾以“石獅抬樑”,但究竟為什麼忽然石獅被取代了,出現“憨番抬樑”?除了前面說過的理由外,民間尚有一傳說,謂有位吃飽沒事幹的遊民,人長得黝黑,外號叫“憨番”,有一回,遇有匠師起厝,沒事就來東點西指,批評匠師蓋的房子哪裡不對,哪裡又不好,於是惹火了匠師,就在房子蓋好前,在墀頭收尾時,以“憨番”的塑像,代替了石獅咀咒他一輩子扛負屋頂,不得翻身,也好警告:不在其位者,不謀其政。

他們是如何不約而同的想到這些裝飾的?不得而知,有待研究。

05
地點:台灣台北市孔廟,力士扛厝角。

06
地點:台灣台南市開元禪寺,這可是長得像憨番錯不了。

07
地點:台灣台南市祀典天后宮。

08
地點:台北市艋舺龍山寺,這回是番人抬香爐。

09
地點:中國福建南安蔡資深民居,在馬櫃檯下發現力士抬樑。

010
地點:新竹鄭氏家廟,力士抬樑


這又連帶影響了金門的僑鄉建築。金門人下南洋,掙得銀兩,於是衣錦返鄉,蓋起洋樓、番仔厝,在巴洛克式的山牆上,仿多立克式等古典西方柱式,也來個印度苦力人偶扛厝角,據說這是因為當時大英帝國在南洋殖民地上都顧用印度人當警察欺壓當地華人,金門人回金門後,一說為了報復,一說為了表示和英國統治者身份齊等,所以把印度苦力給刻了上去,呼應傳統建築的“憨番扛厝角”。

011

其實還有很多發現,這是舉其犖犖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