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 星期一

林布蘭密碼﹣﹣魚夫的思考

林布蘭(Van Ran Rembrant 1606-1669);猶太新娘(Jewish Bride)
一張讓梵谷廢寢忘食的的畫作──林布蘭的「猶太新娘」

按圖進入觀賞幻燈片
1811165870

布面油畫,約1655年,121.5×166l5厘米,魚夫攝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博物館。

梵谷對荷蘭大師林布蘭可以說是佩服得五體投地,有一回梵谷去博物館看到一幅林布蘭的「猶太新娘」,心想:只要在這畫面前待上兩個禮拜,我願意少活十年。
靜物難畫、人物更難,梵谷因為「猶太新娘」的影響,開始花錢請模特兒,直到閉著眼睛都能描繪出各種姿態為止。
漸漸地,梵谷的弟弟西奧的錢再也無法提供梵谷的生活了,於是他便自己去找模特兒練習,不管是哈腰的工人、農人,都是他繪畫的對象。
梵谷就是這樣一頭栽進繪畫,吃飯、走路、作夢都在繪畫,他已忘了自己及周圍其他人的存在。
 再仔細看大師的筆法,我和大家的疑惑沒兩樣,好像隨便畫畫,卻是完美的光影組合,我不懂,咱們共同找尋答案吧!

 魚夫的問題:
文章太長,放到繼續閱讀裡,不讀不知這張畫的奧秘:

林布蘭的「猶太新娘」,我在許多畫冊裡不知見過多少回了,到了荷蘭阿姆斯特國立博物館現場目睹作品,只有「震撼」可言!
 
 我要問的是,為何人們盛讚一幅畫,會使用諸如”筆墨難以形容”等非言語所可描述的字眼呢?

 其次,梵谷是著了什麼魔?心想:「只要在這畫面前待上兩個禮拜,我願意少活十年。 」?而且在飢腸轆轆下,還要花錢請模特兒讓他臨摩?又為何那麼的專注,不顧自己的身體?

 最後,林布蘭為何有那個能耐,在近看粗獷,好像隨便畫畫,遠看卻完美得無法挑剔下,畫出這幅曠世之作?


魚夫的思考之一:

faceoff

這是很趣的兩張圖,從銳利到模糊,注意,您可以做兩件事,一是近看,左邊是生氣和男性的臉,右邊是和善與女性的臉,但眼睛一瞇,兩張臉對換了;或者您可往後退去看,直到兩張臉”變臉”,就會發生兩張圖變得不一樣了,左邊是和善與女性的臉,右邊是左邊是生氣和男性的臉,為什麼是這樣?這就是揭穿林布蘭作畫密碼的第一步吧?(這兩張圖不是我的,請勿引用)

這是兩張白種人的臉,一為女性,沒有表情的臉,一為男性,較老,生氣的臉,前者是良好(線條化)程度資訊(fine scale imformation)合成的臉,稱之為high spatial frequencies,HSF);後者則為普通(模糊)程度資訊(Coarse scale information),稱之為low spatial frequencies, LSF, 空間頻率 (spatial frequency) :指的是單位空間內影像的變化程度(How rapidly a stimulus changes across space.),通常以視角為其單位,描述此單位內影像亮度變化的週期,並以”cycles per degree”為其單位,透過傅立業分析(Fourier analysis)(Campbell & Robson, 1968)我們可以利用視角內空間頻率分佈情形來描述一張影像的內容。

以視角界定空間頻率,則一個影像的空間頻率會隨著觀察距離而變化,變成一個不穩定的參數,在研究上反而成為一個干擾的變項。臉孔辨識的研究中幾乎都不以視角為單位界定空間頻率,而是以臉孔寬度為單位,界定一單位的臉孔中(橫軸)影像的變化,將其視為臉孔的空間頻率,並以cycle per face (width)表示(Riley & Costall, 1980; Adriana, Lamberto,及Giulio, 1983)低空間頻率的臉孔所造成的整體局部優勢(whole-part advantage)顯著地高於高空間頻率的臉孔,而低空間頻率所產生的合成臉效應(composite face effect)也顯著地高於高空間頻率的臉孔。所以他們認為我們對臉孔的整體表徵主要是由臉孔的低空間頻率訊息所主導,然而高空間頻率亦會產生整體局部優勢與合成臉效應,所以並不能完全排除高空間頻率對臉孔整體表徵的貢獻,不過高空間頻率對臉孔整體表徵的影響明顯較低空間頻率訊息還弱。(搜尋關鍵字:楊志誠 HSF)

畫家在作畫時,並沒有這些空間頻率的現代研究,而林布蘭所創造的光和影在現實世界是不存在的,但他所創造的HSF和LSF,整體呈現出驚人的光影效果,欣賞這張畫,因此必須向前向後,反覆的在高間頻率中觀察其中的變化,所以說梵谷要看個兩個禮拜,不過這純粹是我的推論,不是什麼科學上的發現。

魚夫的思考之二:
林布蘭的繪畫手法,使用一種「厚彩畫」(impasto),顏料運用了經過高燃(四千度)的亞麻子油(linseed)或胡桃子油(walnut),再混以白粉(chalk)來達到他神乎奇技的的厚彩技法。1626年林布蘭在Haarlem完成了在專業印刷工匠的學徒生活,開始了獨立製作和販售他自己的印刷物,由於這方面的專業,林布蘭發展出自己的厚彩技法,這種技法稱為burnt plate oil。(相關網站參考:http://cvcl.mit.edu/gallery.htm)

林布蘭以impasto的筆法,豪放的詮釋出細緻的衣袖材料(texture),這個問題主要探討的是他如何在細繪fine scale imformation,使得我們從遠處觀察所得的coarse scale imfromation,形成那種材料的感覺,他是如何知道的?又是怎麼做到的?

魚夫思考之三:
「我們在描述某幅繪畫的美或它帶來的震撼時,常找不出適切的詞語形容;這是很有趣的現象,繪畫所傳遞的視覺訊息常是文字所無法表達的。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美感的傳達,連人類特有的語言也無法和視覺相比?也許這是因為視覺系統較語言系統發展得更完備,因為視覺的演化史遠比語言的發展歷史長了數百萬年。」
See: Semir Zeki著,潘恩典譯,《腦內藝術館──探索大腦的審功能》,台北,商周出版,初版六刷,2004,p15。

搜尋相關字,會有更多發現:
梵谷(Vincent Van Gogh 1853 ~ 1890);林布蘭(林布蘭(Van Ran Rembrant 1606-1669);猶太新娘(Jewish Bride);REMBRANDT AND BURNT PLATE OIL

相關網站:
http://www.northernlightstudio.com/burnoil.php
http://cvcl.mit.edu/gallery.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