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日 星期二

基隆原是美麗的歐風海港城市

 

日治時期臺灣銀行基隆支店

日治時期臺灣銀行基隆支店是一棟非常美麗的建築,屋頂為法國曼薩式魚鱗瓦形式,正有三座豪華的老虎窗,正立面有四支巨大的科林斯柱,列柱之後為兩層樓高內牆,入口處有向前伸出的雨棚,左右各有一兩層樓高的衛塔,所有窗戶設計均採上層為平窗,下層為拱窗,其上屋頂亦鑲有牛眼盲窗以利採光,總體來看,氣派非凡。

1895年5月隨著日軍在澳底登陸,在逐步取得臺灣重要城市的控制權後,同年9月大阪中立銀行即在基隆設置出張所,這可自是臺灣的第一現代銀行,在日治之前,根據1913年臺灣銀行發行的《臺灣銀行十年志》記載:

按臺灣金融機關之沿革,在領臺以前未有稱為銀行者。唯北部有「媽振館」、「滙兌館」及洋行,南部有二三之洋行營滙兌及貸出之業為當時唯一之金融機關也。如「媽振館」單作茶葉者之機關,一時頗呈盛況,其數達至十數戶,嗣後漸次減少,現今已全不見其存在;「匯兌館」亦在領臺以前其數約有二十,現存者不過數戶而已,獨洋行與前無大差別,然營業之範圍因領臺後本島之事情一變,自然至於縮少云。

後來日本人逐漸認識到臺灣為前進南洋的跳板,可設立銀行吸收閒置資金,成為拓殖的先鋒。1899年(明治32年)的7月5日設立了資本額五百萬円的臺灣銀行,獲准發行兌換銀幣或金幣的無記名式見票即付票據的權利,因此無異認同其具有準殖民地中央銀行的實權,所以臺灣第一張紙鈔應是臺灣銀行於1899年9月發行的臺圓銀券,正面有鳯凰圖案,印鈔者為「大日本帝國政府印刷局」,背面則有「憑票在臺灣銀行隨時換銀壹圓;遇有將票私行假造或改作,定按國法治罪,絕不寬貸」的警語。

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因負擔高額戰爭費用一度考量出售臺灣這塊新殖民地,當時總督兒玉源太郎和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期期以為不可,一方面力抗軍部干政,另一方面在經濟上自力更生,當時成立兩個為開發臺灣的銀行,公營者為臺灣銀行,民營則為臺灣貯蓄銀行,由荒井泰治出任董事長(頭取),其中李春生和板橋林本源家的林彭壽是較大的臺人股東,為臺灣民營銀行之嚆矢。

臺灣銀行在設立之初,大藏大臣松方正義大膽晉用年輕人,由38歲的添田壽一擔任總裁(頭取)、36歲的柳生一義為副總裁、33歲之的下坂藤太郎氏為首席理事等,事後證明,嘴上無毛,辦事也很牢,後來業務蒸蒸日上,先後在臺與外島澎湖設有16個支店,亦往日本「內地」並中國、南洋等拓展。

今之臺灣銀行基隆分行

從舊照分析,支店前立有「基隆市役所建築敷地」的告示,可見支店對面係準備興建的市役所,即今之市政府; 而其旁約今之義一路16號與14號間在日治時期則為「石坂文庫」,原址為基隆市日新町一丁目三番地,這是為台灣第一家私人設立之圖書館,而且是第一家免費的公共圖書館,根據《維基》的記載:「館舍為兩層樓木造建築,一共藏有八千餘本書(日後擴展至近兩萬本),一樓有報紙雜誌閱覽室、新到圖書陳列室、吸菸閱覽室等,二樓則有男閱覽室與婦女閱覽室、目錄櫃等,組織與現代圖書館無異。而庭院內有還設有角力場與健身器材,供民眾免費使用。」

如果站在義一路、信二路口,就可以想像這周圍除了華麗的基隆支店外,後來蓋好的現代主義式的市役所,以及本來是歌德式建築的憲兵隊形成了基隆政商中樞的建築群,再往西朝基隆港口,市役所旁則是臺灣第一座公會堂(今文化中心),走過富狗橋(從前的日新橋)就會望見那棟美倫美奐的地標基隆郵便局(森山松之助設計),如果歷史建築人存活下來,那麼基隆原是美麗的歐風海港城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