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役所即今之行政院,規模大致完整,只是後來塗脂抹粉,很不搭調。 |
叠床架屋的政治體制當然是冗員過剩,進一步造成空間不敷使用,然而政府既要反攻大陸,又沒錢建設,所以便來「頂樓加蓋」,帶頭不良示範,司法院不是最知法了嗎?怎麼在三樓之上又架高為四樓?雖然文建會曾行文要求拆除,院方卻詭辯時空環境不同;對面的北一女也有樣學樣,二樓長高成三樓,總之,台北市公共建築頂樓加蓋的例子不勝枚舉,甚至如台北警察大同分局也一暝大一吋,不但將外牆從褐色改為大紅色,還連同頂樓違章一體成型,不注意看,就不知連警政單位也如此貽笑大方了。
風行草偃,乃全民爭相仿效,於是置產買到頂樓者便可不必經住戶同意自行搭建頂樓「別墅」;搶到一樓者,據公共走廊自行稱王,從齊柏林的高空攝影看見台灣屋頂違章,奇醜無比,舉國上下皆成空間的貪婪者。
馬英九時代的行政院,蛇籠、拒馬伺候,有礙國際瞻觀。 |
現在的行政院建築主體是在1940年落成的,由總督府營繕課課長井手薰設計。井手薰建築觀念非常前衛,且極力思索臺灣建築本土化的方向。這棟建築採鋼筋水泥防震結構,亦因此加大了內部辦公空間的跨距,每層樓面達一千多坪,總平面圖呈一日字型,為日治後期大型官署建築;內側設計為避暑迴廊,外側則有凸出的陽台,陽台兩端做成弧線,強調線條優雅的趣味,非但適應本地炎熱的氣候,亦頗具美國萊特(Frank Lloyd Wright)的原野況味;牆體外表為褐色煉瓦(現被塗滿淡褐色油漆),建築式樣已經脫離「折衷主義」,圓柱捨裝飾性的柱頭和柱礎並與前亭均為白色(現漆成鵝黄,前亭改貼粉紅石板),磨石子的部份採宜蘭寒水石或七厘石;中央入口高達四層,高聳對柱為新藝術風格,雖然兩翼仍呈對稱,但強調現代主義的線條張力,是台灣建築史上重要的里程碑,1998年被指定為國定古蹟。
行政院我去過數回,率皆輕裝從容而入,為了欣賞建築,還刻意早到,趁機四處蠕蠕趖;自從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衝進政府機構後,從此台北各大「衙門」如臨大敵,蛇籠圍繞,拒馬伺候,稍微靠近就冒出一堆警察來,多年來,建築界有些人主張空間解嚴,如今卻戒嚴得更令人退避三舍。
90年代我開始到全台各地去做地方派系政治調查,發現富裕後的台灣出現更多的空間貪婪者。地方政府和議會建築兢逐奢華,圓頂、希臘羅馬列柱等威權宮殿語彙都出現了,豈有建築思維可言,且亂無章法的擴張空間,如台南市政府大而陰暗,需借助強力光線照明;議會除議事堂外,更提供每位議員五星級飯店待遇的「研究室」,衛浴設備與豪華彈簧床和清潔人員一應俱全,縣市合併後,議員每人再分一間仍綽綽有餘;後來更變本加厲,統轄27萬人口的嘉義市府拆除古蹟,改建雙子星南北大廈,南棟完工,市民就驚呼無敵鐵金剛,另有三倍大的北棟尚未動土;台中市政府鉅型玻璃帷幕大廈,浪費能源在亞洲可能名列前茅,還頻呼不敷使用,其餘縣市狀況,則族繁不及備載矣。
日本京都人口一百七十萬,市役所於1927年落成,由「關西建築之父」武田五一所設計,式樣和台北市役所的初期草圖有幾分像,我特別去參觀,大辣辣的走進去,東拍西照無人阻擋,心想市長應該不會在這種老舊的建物裡辦公吧?上了二樓,赫然發現市長辦公室!京都也不是沒有現代超大型新建築,最大的量體就是原廣司所設計的新火車站,建成後,空間運用的巧思,全球讚譽有加,人家比的是設計,咱們比的是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