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的前身為1927年第二高女的校舍,當時的設計於今之中山南路和濟南路築成一L型校舍,朝西主棟採洗石仿石基台、紅磚造牆身、薰瓦屋頂古典立面三段分割,與牆面接縫處有托架斜出,陽台迴廊為仿石造水泥欄杆,且考慮到日照問題,東西南三面設有陽台,北面則闕如,圖中所繪即為今之立法院中山南路入口。 |
日治時期在現今台北市轄區內設有臺北州立臺北第一、二、三、四高等女子學校,第一即今之北一女,第二為今之立法院,第三則為中山女高,第四是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城區部。
鼓勵魚夫創作,請收藏魚夫新書《臺北城・城內篇》,按連結去網路書店看看:
|
第二高等女學校,日本時代呼為「第二高女」,終戰後因日人盡數遭到遺返,政府乃將學生剩餘不多的台北第一、第二與第四高女聚集成「台灣省立台北第一女子中學」,俗稱北一女,原第三高女因係台灣人就讀之學校,學生不會流失,戰後曾一度更名北二女,最後定名為中山女高。
立法院隨著國民黨政府撤退來台,起初以中山堂為集會地點,第二高女則劃歸為台灣省政府農林廳財產,後來省府各單位逐步遷移到中部去,終於有了個棲身之地,遂將校舍原有的禮堂整修為議事廳,其後隨租用或購買附近房舍,才形成今日之立法院院區。
今之立法院從前是所學校 |
1927年第二高女的校舍設計於今之中山南路和濟南路築成一L型校舍,朝西主棟採洗石仿石基台、紅磚造牆身、薰瓦屋頂古典立面三段分割,與牆面接縫處有托架斜出,陽台迴廊為仿石造水泥欄杆,且考慮到日照問題,東西南三面設有陽台,北面闕如。
日治時期女子高等學校課程以實業訓練為主,但在體能教育方面,諸如女子排球、網球、游泳、劍道、拉弓射箭以及修學登山旅行等皆屬養成教育中重要的一環,所以我在繪製時又多了許多運動員的角色,試著形塑現代婦女的新形象。
第二高女1935年又於今之青島東路增建起造鋼筋混凝土三層平屋頂大樓,牆面係褐色煉瓦,戰後維護時朝向內庭方面被塗上大紅色澤,今外側露出的溝面磚改貼直條線磚,又過於現代;窗戶為日式推拉窗,整體形式走向現代主義;1945年盟軍對台進行大轟炸,L型校舍部份曾經戰火燒毀,再經修復,正面大門之上的尖頂拆除,改為平頂凸出玄關,紅磚表面再以紅色油漆塗滿,令人不忍卒睹,如此臭頭厚藥,東貼西黏,勉強當校區使用還可以,如要滿足共議國事大業之所在,就顯得過於寒酸了。
立法院早期只是行政院的「橡皮圖章」,委屈無妨,但隨台灣人民民主意識高漲,已成國家實際的權力中心,只是整體院區至今毫無願景規畫,電視台SNG車長期霸佔路邊停車格,也經常看見抗議團體包圍在大街走道上埋鍋造飯無限期抗爭,蛇籠拒馬推滿四周,再加上場內立委諸公吵吵鬧鬧甚至於動粗,應證建築空間真的會影響人的行為,就像一個人開著拼裝車上路,忍不住就會血脈賁張、氣沖腦門,遑論理性問政了。
也用手機拍了影像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