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9日 星期日

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原台南放送局

原台南放送局位於南門公園內,環境優雅,

偶而到南門公園去喝杯露天咖啡就會遇見「原台南放送局」這棟和洋式優雅的建築,今天已為巿府所有,稱「南門電影書院」,台南的大學學校特多,提供了豐厚的基礎文創素材與人才,影像且能獨立辦起南方影展,館內的收藏和活動亦屬頻繁,許多實驗電影或記錄片都可免費觀看。

譬如早期的黑白老電影《王哥柳哥遊臺灣》、《鹽田區長》等都曾在館內播放,回味這些舊時影像,其中的場景今昔對比,趣味横生。

放送局裡我遇見了一架稀有的「三十五釐米碳精棒放映機」,當兵時,我被調到政戰部門,居然分派去放電影,使用的機器就是眼前這部老古董。

當年軍中放映電影的規定很嚴格,遇有裸露的鏡頭自然要剪掉,就算男女親親嘴也在禁播之列,所以學長們就將剪掉的部份先藏了起來,得空再加工接合,趁四下無人時放來過過乾癮,我當兵時無女兵,有句話說:「母豬賽西施」,這些片斷,可怪也乎,竟足以令人臉紅心跳了。

日語的「放送」就是漢文「廣播」的意思。這種聲音媒體不管在日治或國府來台,都是統治者的傳聲筒。日本時代,收聽廣播必須向主管單位「台灣放送協會」提出收音機登記,而且還得繳交月費,終戰後日本人離開台灣,就由國民政府接收,一度是「中國廣播公司臺南臺」。

我的人生過程參與了台灣媒體生態的劇變期,「報禁解嚴」是第一波,那時候畫漫畫評論時局是要冒著被「殺頭」的風險的,我怕萬一被逮了去坐黑牢,名下財產也會被沒收,所以全數移轉登記到姷某名下,現在民主自由了,她再也不肯還給我了。

放送局內的天花板用昔日裝貨的木箱板塊來裝修,饒富趣味
突破廣播電台限制的過程也很刺激。從海外偷渡機器來台,組裝基地要特別保密,播音者則需東藏西躱,且眼觀四面,耳聽八方,深怕有特務尾隨,如此衝撞體制,形勢才逐漸開放,後來我又想到一招:利用電話進行「地下電台」連線,透過電話串連,將南北兩地的聲音同步播出,擴大影響力,搶走了許多由黨國壟斷的「中廣」、「警廣」的收聽率,終於等到了政府不得不開放民間電台執照申請的時代到臨。

再來就是轉戰有線電視台,成了挑戰無線的先鋒,老三台也漸感招架不住,終於把「黨政軍」操控媒體的反動勢力趕了出去,敞開言論自由的大門,打開咱心內的門窗。有趣的是,政黨輪替後,江霞出任華視總經理,力邀我拔刀相助,出任義務職的執行董事,在「數位化」與「數字」財務上略盡綿薄之力,這實在諷刺,到頭來,我居然成了從前誓言要打敗的無線電視台的救火隊。

數位網路時代,許多媒體「革命夥伴」們歸隱江湖者眾,而我仍在思考如何利用諸如行動裝置,越過成本門檻創建公民媒體,將為人民發聲的權利從財團的手中奪回,因此每回經過這放送局,總不禁想起美國大將軍麥克阿瑟那句:「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的名言。

用手機拍了影片來和大家分享:

台南巿中西區南門路三十八號

照片分享



Flickr 上的相片集 原台南放送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