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治時期,從基隆港外往市區看的基隆,宛如歐洲的港口 |
這張圖畫的是1917年以前的基隆,從基隆港望向火車站,最前方為「大阪商船株式会社基隆支店」,本來是一棟紅白相間,英國維多利亞風格的建築,在轉角處有一圓頂,頂下為入口處,兩翼造型對稱,屋頂上有牛眼盲窗,二樓看似有廊道,鏤空的牆面有兩雙托斯卡納對柱,整體造型充滿歐洲風情,可惜二次大戰時,在美軍的瘋狂轟炸中毀壞,現址為基隆市公車總站。
圖01 基隆驛
雞籠(基隆)設火車站的歷史甚早,1887年(清光緒13年)臺灣巡撫劉銘傳奏請籌建鐵路,清廷准他自籌工款後,他即向南洋招商,同年4月開工,並在大稻埕設「臺北火車碼頭」,是今日台北車站的第一代站址,另有「臺北火車票房」則是指售票處,1891年(光緒17年)10月20日「雞籠-水返腳」段鐵路通車時,於基隆站現址北方設置「雞籠火車碼頭」,也有票房,但日治以後,票房一律被改為「停車場」。
先父極嗜小食,只消來台北找我,便催著我和他去基隆吃好料,其中廟口夜市的鹹粥魷魚就是他的最愛之一,來到攤前便呼嚕嚕的非得sut、sut、sut個六、七碗絕不善罷干休。
父親生前所交待的一些未了遺願中,獨這來基隆夜市大快朶頤我乃恪遵遺訓,視為優先家訓,就算搬到台南住,遇有去北部的機會,也儘量抽空前往,這其實只是圖一種重溫與父親大人踅夜市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