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9日 星期日

亞細亞的孤兒--台南大東門

我把日治伊始初期的大東門樣子想像出來

《亞細亞的孤兒》是我年輕時看過的一部長篇小說,書中的主角胡太明在被日本殖民的台灣遭到欺壓,轉向中國尋求認同,卻受到歧視,作者吳濁流透過小說情節,敘說台灣人的悲慘心界,想買這套書來看也不難,經過台南「東大門」(迎春門)的圓環時,城邊的「府城舊冊店」以宣揚台灣意識為職志,肯定是買得到的。

中山高開通之初,進出台南都得經過東大門,堪稱古都的門面地標,只消了解台南建城故事的來龍去脈,這「迎春門」不禁讓我啍起鄧雨賢的「望春風」裡的一段歌詞:

思欲郎君作尪婿,意愛在心內;
等待何時君來採,青春花當開⋯⋯

1683年,施琅打敗鄭家軍為清廷收復台灣,九月上奏康熙皇帝〈台灣就撫疏〉對於收回台灣的後續問題,力請聖上迅速做出決定,以免人心浮動。這康熙皇帝本來只是想剷除鄭氏勢力而已,雖然打了勝仗,並沒有那麼急著想在台灣設官署、駐兵,納入版圖,換句話說,台灣孤懸海外,只是一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清廷這種愛管不管的態度,民間只有自力救濟,所以像「宋江陣」這種民防組織就應運而起,如今已成迎神賽會儀式裡的重要表演;其次靠著神明力量繞境保平安,也就特別的時興。

大東門是在1725年雍正皇朝將台灣建府時修築的,1786年爆發林爽文發動十萬民兵反清抗稅,曾經是台灣最大族群的西拉雅族大頭目、大尪姨金娘帶領部落聯軍參與起義,老友林建隆教授為此寫了一部《刺桐花之戀》,新書發表會就在台南舉行,原來揭竿反清失敗被抓去砍頭的的第一女志土並非歷史教科書上漢族的秋堇,而是台灣台南的原住民。

如果不是漢族的林爽文和平埔族的金娘起兵抗稅反清,這個城門是不會建的
林爽文事件後,才開始加強如今大東門的防禦工事,1894年甲午戰爭,台灣割讓給日本,清廷又不要台灣了,李鴻章給台灣下了個評語:「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

想當初荷蘭人之所以來到台灣,是因為先佔領澎湖,被福建地方官員趕來當時的化外之地台灣,成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對日、清貿易的據點,只是在台三十八年期間發現資源豐盛, 又可就近招募福建漢人勞工,因而興起了「唐山過台灣」的移民潮,運用漢人勞工生產大量鹿皮可供海外貿易,漁業資源能加以抽稅,鼓勵種植甘蔗輸出砂糖,到了1720年代連稱米也能出口了,荷蘭人發現光靠漢移民就可以「翹腳唸嘴鬚」賺大錢了。

鄭成功來台灣不到一年旋即過世,鄭氏王朝以台灣為基地經營僅止22年(1661-1683),目的是為了反清復明,當然奢談長治久安,後來內鬥頻仍,終至覆亡;清朝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人自是以殖民經濟掠奪而從事建設,諷刺的是,太平戰爭之後,美國人將「戰利品」台灣交給中國託管,「台灣地位未定論」至今仍在台灣內部流傳,這「亞細亞的孤兒」故事,一代還復一代的發生,東大門無語,卻見證了悲情的台灣史。

有一回我在中國廈門一家「洗腳店」享受足部按摩,店裡人人有座長沙發,沙發前是台電視,侍者發現我是台灣人,忽然問我台灣為什麼還不快點回歸祖國?我望著電視螢幕,怪了,那節目正播出清、日「甲午戰爭」的連續劇,於是用腳姆指點點前方的電視,淡淡的說:「就是那場戰爭,把台灣遺棄了啊!」



位置:

台南市東區勝利路口(東門圓環)

照片分享:



  building07

Flickr 上的相片集 大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