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邊畫邊罵沒讀冊兼沒衛生的政府--重繪台南驛

魚夫手繪台南驛

現在的台南火車站在日治時期1936年完工,是第一座使用鋼筋水泥工法建造完成的二層樓車站建築,原來大廳挑兩層高,左側有一座大樓梯可通往二樓旅館,當時要旅行到台北的車程往往要耗時一天,規畫旅館變成了中繼站,休息一夜後,隔天再搭車北往,當然,現在拆掉了。

我移民台南後,很早就仔細觀察台南火車站,並且畫好了立面圖,只是令我從一開始就很困擾的是我不知道她本來的顏色,老照片是黑白的,若有顏色,也是後製著色,日久產生變化,且因係古蹟,我又不能去刮開表面的油漆,就算能刮,也不知刮到第幾層才是原來的色彩,大抵在歐洲,假如古蹟因年久表面積累污炱,就會用特殊藥水去洗淨,我常在到處演講中說:中華文化文過飾非,一點有了污點就用油漆塗一塗,沒看見「準拄好」,台南火車站就經常被如此對待,我後來猜測可能牆的下方裙圍是黄色,也著好了色,不料在2014年又被刷成白色,只能徒呼負負,莫可奈何。

台南火車站是日治時期從過去強調裝飾功能走向「形式隨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現代主義建築思維,但又捨不得過去的歐式元素裝飾之美,所以被歸納為「折衷主義」式建築。現在我從這座火車站進出,從沙崙線前往高鐵站,偶而回憶起幼年隨母親大人回南部省親,搭火車的路程遙遠,半途有人賣便當,媽媽總是要我忍著飢餓到台南再買,台南便當最好吃,好不容易巴望到台南站,小販吆喝「台南便當壽司」台語發音則好似「刣人免刀隨死」,現在想來,仍不禁莞薾。

我在站前添加了鳯鳯樹,是根據日治時期著名的版畫家立石鐵臣在1962年出版的《立石鐵臣 台灣畫冊》中,畫有一付「拖車・鳯凰花」的圖繪,旁書:「台灣台南驛前的木樹是鳯凰木。開花期的美麗,無法用語言表達。像鍛帶花那樣雪紅的大紅花,點點綻放在鮮綠上。」這美景不再,樹早被砍光了,所以我一邊畫就一邊大罵當時「沒讀冊兼沒衛生」的國民黨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