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其實當初馬英九蓋建成圓環時,是件喜事⋯⋯

這張漫畫標示的是原載自由時報20060705

上面這張漫畫標示的時間是2006年的7月5日,我的漫畫原意是這南京西路的臺北圓環(即建成圓環)被拆了,2002年在馬英九任台北市長, 由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耗資兩億元設計一座玻璃帷幕的圓形建築,命名為「建成圓環美食館」,以美食小吃街型態於2003年10月重新開幕,可是卻因為那玻璃帷幕的構築形式,並不符合台灣小吃湯湯水水使用(又不是賣美式漢堡)而生意一落千丈,終於證明是無能的馬英九所留下的爛攤子,當時阿扁總統在任,所以建議乾脆把商家搬到總統府廣場前,若逢深藍抗議,也可以請台北市長馬英九號召深藍捧場。

2016年的11月24日,建成圓環在柯P治下,終於要拆除了,歷經10年,中間還有位郝呆市長寧可看它荒廢,也不敢動它一根寒毛,擺明了不敢拆馬英九的台!到了2009年,還出現那位自稱「高級外省人」的郭冠英,以極度污辱的語氣說,他上班的地方離圓環很近,但因為他是高級外省人,所以從來不會去圓環吃東西。

想來馬英九會無情的拆了圓環,眾多理由中,也應該有一樣是因為他也是不去圓環的高級外省人之一吧?




台北建成圓環因係四條大馬路的交處,所以在日治時期市區改正規劃成一座「圓公園」,周遭遍植七里香,中央有大榕樹以供納涼,後來鐵道淡水線開通,這一帶成了大稻埕的腹地,人口逐漸密集,1921年開始有人擺攤做起小吃的生意,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到了1943年盟軍對台進行大規模轟炸,小攤販全被趕走,改築軍事防空用蓄水池,台北市政府在2002年時改建圓環,居然發現了當年的設施,現已列為市定古蹟。

戰後那些傳統小吃又重新聚攏到圓環,1950年代發展得鬧熱滾滾,我年輕時在大理街的《中國時報》上班,得空不是去南邊的龍山寺市場,便是跑來圓環大快朵頤。

後來圓公園變成「角公園」,因為市府將建成圓環遷到了角落,生意門可羅雀,原來的店家全另覓他處,再起爐灶,南龍山、北建成的美食四處散佚,必須一家家去再找出來還原味蕾中的歷史記憶。

在找回這些店家的過程裡,我一宜很納悶為什麼大家都那麼配合馬英九?訪談好幾家,最後終於找到答案:

原來每一家都有還算豐厚的補償,拿著補償金,有些店家做了幾十年,小孩都讀到碩博士了,也不打算承接,乾脆就收了起來,感謝政府德政;另有一些店家,反正另覓他處重起爐灶,老顧客(像我這種)總是會找到門路來的。聽說馬英九在這一帶的選票也特別高,就是這個緣故,至於那些會到玻璃帷幕裡去做的店家,大部份並非原來圓環裡的老字號,總之,這到頭來還是皆大歡喜的喜事一樁呢!

如今圓環的玻璃帷幕也要拆了,柯P想把這裡變公園,不過回到日治時期本來的規劃,繞了一大圈,拆騰成這個樣子,不是有句老話說:「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嚴重嗎?」怎麼全程好像都沒有任何主其事者的錯?監察院也沒來查,民意代表也懶得罵了,這就是台灣人學自大中華的醬缸文化,衍變成和稀泥的政治結局,如此這般,著無庸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