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0日 星期六

基隆歷史建築10景之一:基隆港合同廳舍

 

基隆港合同廳舍,魚夫繪,禁止轉載

現在一出基隆車站,往左走,就會先看到「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前身是「日本郵船基隆出張所」,於1913年落成,那是一棟日本稱為「近世復興式」的建築,由總督早期的名建築森山松之助和井手薰,有三層樓高,係加強磚造,造型典雅。

再往前走,則是1934年峻工的「基隆合同廳舍」,今已改為「海港大樓」。所謂合同廳舍就是咱們現在習慣講的合署辦公,也就是集合了許多政府單位在同一地方或建築辦公的意思,當時是將散置於基隆港各處的11個港務機構,諸如基隆稅關(今基隆關前身)、臺北州港務部(今基隆港務分公司前身)、交通局基隆築港出張所、交通局基隆海事出張所、基隆郵便局波止場出張所、臺灣總督府植物檢查所基隆分所、臺灣總督府鳳梨罐詰基隆檢查所、臺灣總督府米穀檢查所基隆出張所、臺灣總督府肥料檢查所基隆分所、專賣局基隆出張所、基隆警察署水上派出所等都集中起來,以便利港務的運作。

這棟建築由交通局基隆築港出張所負責設計及監造,交由鈴置良一技師主持。鈴置良一是臺灣建築邁向現代主義的舵手之一,建築量體中央的塔樓樓高5層,兩翼則樓高3層(戰後頂樓加蓋變成4層),外牆除了圓拱窗外沒有明顯的裝飾語彙,僅於單調的立面上忽然加上陽台的配置形成轉折上的變化,全體幾乎皆以水平弧線等數學理性來凸顯現代美學的思維。

鋼筋混凝是構築的主體,中央三角窗做成圓椎形聳立在港口,其上又有一如駕駛室般的環狀瞭望台,彷彿一艘停泊港邊的大船,和隔鄰的日本郵船基隆出張所比較起來,宣告另一個世代的開始。

鈴置良一的作品,諸如了臺灣總督府電話交換局(1937年,今博愛路68-72的中華電信博愛服務中心)、嘉義電信局(1939年,今嘉義市文化路郵局與電信局)等建築,民雄放送所(今中央廣播電台民雄分台)均展現現代主義在台灣漸趨成熟的階段,又往形隨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 的設計跨出一步。

合同廳舍佔地很大,佔地1,344坪,建築面積積1,095.289坪,總樓地板面積4,217.026坪,

樓高最高處為塔屋的31.2公尺,本館最高為25.15公尺,其餘為21.21公尺,別館高13.64公尺。

魚夫拍攝,禁止轉載

廳舍外圍曾開挖水道,以利排水和地下室之通風及採光。根據網路裡林小昇整理自日治時期《台灣建築會誌》的記載,彷彿超越時空,入內看見當年超強的廳舍機能:

只有本館有地下室,大多做為倉庫使用,有專賣局倉庫、稅關物品倉庫、稅關書庫、貨物收容倉庫、船具倉庫、港務部倉庫、築港倉庫、米穀檢查所倉庫、警察倉庫、物品倉庫。

除此之外,地下室還有習武用的演武室、訓授室、休憩室,以及刑事室、詢問室、保護室、留置場,另外還有船員室、水夫室、石炭庫、予備室、電氣室、暖房機關室等。

另外:

本館中央是稅關廣間,也就是接洽關稅業務的大廳,東南側為署長室、高等係室和警察事務室。

本館還配置有代辦人事務室、外國郵便調查室、郵便事務室、小包通關植物檢查取扱室和廚房,另一側為監視係室、監視部庶務室、訊問室、監視係宿直室、小使室跟廁所。

連接本館和別館的中間,設置有稅關船員室、自轉車置場還有受付室,

別館1樓裡則有檢查荷造場、植物倉庫、藥品室、燻蒸室、聽取室、控室、湯沸室和宿直室。

登上2樓,則:

本館2樓為海事出張所、海事事務室、研究室、檢疫課長室、檢疫課、應接室、港務部長室、

港務部庶務課、海務課、賣店、專賣書庫、專賣宿直室稅關分析室等。

另外還有新聞記者室、專賣分析室、專賣局出張所、見木室、專賣訊問室、一般食堂和配膳室。

至於別館2樓配置有米穀檢查事務室、植物檢查事務室、主任室、植物檢查所實驗室、標本室、應接室兼圖書室、病菌培養室、昆蟲試驗室等。

到了3 樓:

本館3樓配置為稅關長室、貴賓室、庶務課長室、監視部長室、統計係、會計係、秘書係、文書係、第二會議室、圖書室、稅關書庫,還有特別食堂和配膳室。

別館3樓有肥料檢查事務室、鳳梨罐詰檢查事務室、鳳梨暨肥料標本室、第一及第二分析室、

罐詰檢查室、保管室、第一及第二蒸餾室、天秤室、聽取室、調製室、分解室、圖書室和書庫。

4樓:

本館4樓配置有築港所長室、應接室、技師室、庶務室、文書係、工務室、圖書室、原圖保管室、

倉庫、交換室、稅關陳列室、各組合事務所、第一會議室和其附屬室等。

別館只有到3樓,屋頂則有溫室2座。

其實各式現代化的設施也很齊全,中央兩側的主要樓梯旁,可從1樓到5樓上下穿梭;廚房也有升降機配送各樓配膳室; 通風設計從廣間就有風口與天井相通,其他諸如消防、供水乃至給湯室、浴室等,應有俱有。基隆市政府於2002年將基隆港合同廳舍公告為歷史建築,並被票選為10大歷史建築之一,裡頭仍有如財政部基隆關稅局等基隆相關業務的政府單位在這裡運作,將來如政府單位另遷他處,則基隆港合同廳舍就會成為見證港務與建築非常重要的博物館。

拍回影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