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台灣是我們的母親,我們都是不孝子孫:遊高雄彌陀漯底山惡地形有感



台灣雖小,但五臟俱全,這是許多住在台灣的人不能完全理解的。不過這塊土地容納了無數的移民(包括人物、植物和動物等),而且這些外來客,不分先來後繼,大都是不珍惜這塊土地的,但寶島台灣卻仍存活下來,真是令人嘖嘖稱奇。

今年走春,我特定到漯底山惡地形自然公園去走一遭。這處公園本是軍方盤據,交給高雄縣府經營,鑼鼓喧天一番,開幕了,變成人民的休憩場所,當然,經費不足、人力缺乏等原因,又是偉大建設下的一處廢墟,廁所標榜優級,卻沒水可沖,大小便不堪入目;植栽是由巴西台僑愛心捐獻,卻率皆瀕臨枯死,當然,前後屆的首長剪彩之後,不會再來了,對照著惡地形,我不禁要這樣問:台灣是我們的母親,我們都是不孝子孫吧!



以下是漯底山惡地形「漯底山惡地形」的官方簡介:

地形名稱:惡地形
地形種類:泥火山
地形簡述
漯底山位於彌陀鄉漯底村,分佈的範圍長約八百公尺、寬約六百公尺,標高約五十三公尺是彌陀鄉的最高點。由於長期為軍事管制區並未對外開放,對於彌陀鄉人或大小岡山地區而言,漯底山從遠處眺望都像一座不起眼的小山丘。直到漯底山下的蔦松文化層被發現,使得這座台灣區最靠近海濱獨特的惡地形漸漸受到矚目。

惡地(badland)一詞,原指美國中西部達科他名內布拉斯加等州地表崎嶇、不毛的強烈侵蝕,通行困難地區。惡地確實定義是指地質軟弱鬆弛,遇雨水及河水的侵蝕,地表便遭受破壞,出現陡峻密集的雨蝕溝,整個地貌變得崎嶇難行,草木難以定著生長,成為童山濯濯的景觀。
漯底山惡地形也是南化泥岩層的延續,但與烏山頭泥火山成因可能不同。

由於泥質岩層裸露,受雨水沖蝕,使得山坡陡峻,表層土壤乾裂鬆動,加上含水性差,顯得格外脆弱,不僅植物不容易著生,動植物生態並不豐富。漯底山惡地形的土質屬於泥岩且不透水、顆粒微細、灰白或灰黑色。酸鹼度約在六點七左右。漯底山是由大小泥岩山群所組成,除中央山頭(即駐軍構築的碉堡)外,四周圍繞有幾座小山,但會隨著天候雨季而改變其地形與地貌。山上目前還有兩個小型噴泥口,位在中央山頭,直徑都很小,約三到五公分,目前軍方為了防禦工事安全起見在噴泥口處築水泥,將泥岩引入排水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