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嘉義市政府規模龐大、長像驚人,市民戲稱無敵鐵金剛,全棟玻璃帷幕,中央鏤空為室內廣場,冷氣開到最大要充飽空間也不容易,從綠建築的角度看則極不環保。有一天,我不小心看到了市府預算書,發現光是一年的經常門水電費固定支出就得編列一千兩百多萬元,遑論其他的維護費用了。
而且,這還只是市府雙子星大廈的南棟而已,北方拆除原來巴洛克式的郡役所,現暫為停車場,正準備興建另一座幾近三倍預算的北棟市府衙門,嘉義市民人口數約27萬,依我看,要是真的完成了偉大的雙子星計劃,量體可能比台北市府還要宏偉,足以統轄目前十倍以上的人口了。
▲ 嘉義新市府玻璃維幕大樓,雄壯威武有如無敵鐵金剛,這還是雙子星計畫裡的南棟而已。攝影/魚夫。
1933年完工的稅務出張所是日治時期的稅徵機關,日人徵稅對像不是只有富商地主,1921年開辦「第三種所得稅」,連個人也須繳稅,不只如此,30年代還有所謂的「戶稅」,腳踏車(嘉義人說鐵馬或孔明車)要繳2圓4角、騎托車要八圓,自家車看馬力,最高可達70圓,連養狗、當藝妓都要繳稅,所以稅務出張所和人民生活息相關,而日本帝國萬萬稅,也不輸給現在的中華民國,不過繳稅是國民應盡義務,只是要看政府有沒有把人民的血汗錢花在刀口上罷了。
日治時期台南州的嘉義廳會特別設立一個出張所,因為其下轄嘉義、新營、東石、北港、虎尾、斗六等六郡,其下還有四十街庄役場,這和嘉義北門驛及杉池等木材重要集散地有關,是嘉義繁榮的極盛時期;出張所基地的西南角還有一座所長官舍,這官舍根據嘉義市政府委託研究的《歷史建築專輯》(2003年印行)依日治總督府官舍建築標準判斷為「高等官舍第二種」,僅次於總督府內總督及其核心幕僚所居住的「高等官舍第一種」的最高層級,可見出張所所長權力官階的重要性。然而就在爭取為市定古蹟的勘查期間,2001年10月於報端揭露後宵小立即潛入拆卸偷竊,後來赫然發現市府某文獻委員也正在盗取官舍門窗木材,當場人贓俱獲,真是匪夷所思!這座官舍,當然也就毀了。
出張所附近的歷史遺跡極具指標性。原右側接近忠孝路的角落為「青芝園」,用以紀念前台灣省主席林森,園內還有一處古井,係1895年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領軍進入桃城後在此駐軍,以此井補充水源,1933年,日人立碑紀念,換句話,出張所周圍充滿了歷史掌故,這些珍貴的地方誌材料,都已煙飛灰滅了。
成功大學傅朝卿教授歸類台灣建築史將「嘉義驛」(時有全島摩登第一車站,全島第一モダン驛,鐵道部改良課興建)與「嘉義稅務出張所」(總督府官房營繕課興建)歸為不可多得的「過渡式樣」(現代主義建築雛形):
它們兼有西方歷史式樣建築與現代建築的特質,雙重性格使這些建築扮演起一種過渡性的角色。這些建築乍看之下基本上是無華麗裝飾之現代建築,但細部仍存在著不少歷史式樣建築之元素,只是這些元素並不構成式樣之主導特徵,也可稱之為「過渡式樣」。
這種過渡式樣日本建築師則常稱之為「近世復興式」。台灣建築在1920年代後開始接受國際潮流,走在現代主義的先鋒,1945年終戰後,由於國民黨政權來台情勢不穩,建築雜亂無章,「近代復興式」反像時光凍結起般的為歷史作見證。
2002年1月10日出張所在文化工作者的憤怒與淚水中被市府找來的怪手拆除倒塌,這棟建物係加強磚造,磚塊奇硬無比,採用北投窯出產的淺黄綠色面磚,頗為素雅,整體線條簡潔,呈不對稱形式,拆除也須時六個工作天。1941年嘉義中埔發生7.1級強烈地震,當時房屋全毀4,520棟,死亡358人,稅務出張所卻屹立不搖;1945年盟軍轟炸嘉義大爆擊,儘管市區內多處陷入火海,稅務出張所依然無殃。
那麼為什麼市政府會執意拆除?簡單講就是前市長張博雅向中央爭取了新建市府經費數十億元,議會通過拆除嘉義當時的三大日治時期地標:警察署、郡役所和出張所,無情的將市民共同記憶消磁,並在原張博雅秘書的陳麗貞市長任內貫徹始終,無視中央及全國文化界的反對聲浪,甚至最後落下一句:「我蓋的大樓百年後也是古蹟!」嘉義稅務出張所從此在台灣歷史上消失,桃城原是歷史名城,看來不怕天災,無奈只怕人禍。
《天下雜誌》247期一篇〈從歷史空間走出未來〉的文章,探討了出張所的命運,訪問了李乾朗教授,李教授說:
「一個有故事的城市,會用古蹟讓你知道她是誰、歷史有多悠遠。」「為什麼從前老舍、周作人要選擇住在上海?四季紅的作曲人李臨秋要住在大稻埕?」李乾朗再度舉例。有歷史、有文化的豐富城市,會教育土地上的每個人,甚至帶來刺激。
是不是古蹟並不只是用年代來定奪而已,要看所代表的時代精神,透過那些精神的發光發熱,才是市民光榮感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