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台中二市場不只傳統美食,還暗藏許多在地人才知道的百年名店。

台中第二市場肉食粗飽的傳統小吃

台中二市場是作家劉克襄口中所說的食粗飽的地方。

在台中教書也有好幾年了,每回得空總是會到第二市場裡去品嚐古早味的小吃。台中人習慣稱第二市場為「二市」,如果和計程車「運將」大人聊開來,那麼那幾攤「魯肉飯」就是打開話匣子的好題材。

「魯」應作「滷」,就是台灣中部一帶最有名的「爌」肉飯,但台語「爌」肉,漢字亦應作「炕」才是正解,炕肉即精選腿庫(thuí-khôo)或腳庫,指的是豬隻後肢上半部豐腴的部份,肉多且富脂肪,最耐長時間的燉煮,台灣中部一帶的炕肉飯所取的部份除腿庫外,三層肉、二層肉(離緣肉)、腱子肉、圈仔、跤筋等均可入鍋,眼尖的食客,自然能分辨其中差異,擇其所好,二市的滷肉飯幾乎是早晚班均有,通霄達旦,是基層最方便的庶民食物。

其中「李海」約從下午5點開始至淩晨5點,接力開下去的是隔壁攤的「山河」。我為了「神農嚐百草」,乾脆一攤攤的找時間吃吃看,「魚皮李」是滷肉飯配魚皮湯,亦有特色。

用手機拍了李海滷肉飯的影片來分享:



用手機拍了魚皮李滷肉飯的影片來分享:


台中在台灣的發展史上本是新興都市,所以傳統小吃滙聚大部份是從周圍的城市來的,稱得上台中特產者並不多,其中麻芛或大麵羮最是聞名。

麻芛或寫成「麻薏」,係黄麻的嫩芽,以南屯區最為盛產,南往彰化、北去豐原外就少有栽植了,一般擷取嫩葉後經撿、搓、揉、洗的步驟去其苦味,加入蕃薯、小魚乾煮湯,頗為美味,但限夏天才有,假如吃滷肉飯配麻芛湯,那就可以裝得一付在地人的樣子了。

二市場裡也有諸如肉包、菜頭粿和古早味紅茶等,不過這些都是食粗飽的,還沒到台南人食巧的要求標準,不過其中有家「三代福州意麵老店」的口味,我覺得並不輸給府城。

「三代」其實已薪傳至第五代,但第三代完成註冊商標乃沿用至今,祖先確實是從福州來,只是我去過福州,實在沒有所謂的「意麵」,完全是從台南「鹽水」發展出來,但因作麵時不加水,打蛋攪和時要出力,本稱「力麵」,後因出力,口中會發出「噫、噫、噫」的聲響來,所以稱「意麵」,1923年由福州人來到鹽水製作,日治時期,他的身份是「外國人」,麵粉要配給,不過麵條確實香Q彈牙,很快的打出名聲來,進而遠近馳名,福州人遂自稱他們做的麵條叫「意麵」,有趣的是後來汕頭人來了,製程差不多,乾脆也來叫「汕頭意麵」,然而,我也去過中國汕頭,哪來的「意麵」啊?只有「乾麵」。

用手機拍了三代福州意麵老店的影片分享:


再來走出二市場,穿過台灣大道,有家「茂川肉丸」原在市場內名喚「丁山肉丸」者是其元祖店,油炸肉圓㵉山獨門醬料,委實膾炙人口,這家號稱百年老店(1921年開始),當時的二市在日治時期稱為「新富市場」,店名則為「小香村肉丸店」,現在店內掛有一付昭和十三年(1938)五月六日「台中市新富市場飲食業者著衣式紀念」的相片,規定所有店家都得穿好正式的廚師服合照,宛如今日的五星級飯店主廚。所謂的「新富市場」在日治時期規劃為「日本人的市場」或俗稱「有錢人的市場」,現竟為食粗飽的所在,大抵日本戰敗後離台,市場次序無人維持,應該就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了。

二市過去還曾是台灣最大的「香蕉市場」,但現在也只偆幾家水果批發商,然而,真要深入理解台中的早期歷史,只是來吃滷肉飯等傳統美食是不夠的,許多在地人才知道的百年名店暗藏在周遭,要用耐心去發掘。

用手機拍了茂川肉丸來分享:



地址: 400台中市中區三民路二段8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