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7日 星期六

無看板美食--嘉義汽水伯手工沙士

我把手工現做的沙士和小時候喝的彈珠汽水瓶畫在一起。

水伯的手工沙士攤就擺在房子前的亭仔腳,是有塊小招牌,就簡簡單單寫者「汽水伯/手工/汽水/沙士」,這不像註冊商標過的,倒好像掛在他胸前的名牌,在攤子邊也有一小塊,不過真的很不醒眼,還是得有在地人帶路才知道。

汽水伯的絕活是手工當場製作汽水和沙士,本來有一味古早的土雞蛋加沙士,喝來帶有一種獨特的牛奶味道,然而現代人口味變了,終究無可奈何的停賣了。

現在還有手工現做的汽水和沙士哦?在我看來,簡直可以列入人類非物質文明遺產了。

汽水伯的招牌很不顯眼,要有人帶才會知道這一攤
蘇打水或稱碳酸水或汽泡水,也就是把二氧化碳溶入水中,這是英國化學家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 1733 – 1804)在1770年左右發現的,變成一種清涼消暑的飲料;日本治台之初,受不了台灣的酷暑,1896 年 10 月和 1897 年 4 月,日商就分別成立臺灣製冰株式會社和臺北製冰株式會社,賣起冰水來,不久臺北街頭就出現了「ラムネ 」(彈珠汽水)、曹達水(蘇打水)等解渴飲料;台灣人開的第一家汽水廠於於大正十四年(1925)開張,地點位於台北的今之長安西路,公司名為「進馨商會」,剛開始也是手工製作再裝瓶,生產「富士牌」汽水,後來又添加設備,擴增產能,生產「三手牌」彈珠汽水,「三手」其實代表創辦人張文杞三兄弟聯手出擊的意思,不料「三手」有「三隻手」之意,市場竟以「賊仔汽水」呼之,後來才更名為「黑松」,而沙士就是張文杞於1946年間引進台灣的,當時的配方係屬機密,美援時代,黑松沙士還一度正面迎戰進口的可口可樂,是台灣最堅韌的老牌企業之一。

1911年嘉義就有了第一家製冰會社,由莊啟仁與德國技術合作,製作透明度較佳的冰塊。我推測在北回歸線經過的灸熱嘉義,「第一賣冰,第二做醫生」的台灣俗諺可能很早就適用了。

汽水伯說當時嘉義學習汽水、沙士做法的學徒有十幾人,但敵不過機器的大量製造,現在只剩他一位了。我問他的沙士配方,他就支支吾吾的混過去,其實我也只是隨興問問,只消符合我的口味,再加上來參觀這人類非物質文明遺產的手工沙士,就很值得了。

用手機拍了影片來分享:


嘉義市西區向榮街2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