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

台南文化的厚度,從域見南圖建築展看見未來的南方建築語言

台南域見南圖建築展一樓會場
台南的建築展是每三年舉辦一次,我笑稱:這和「西港刈香」三年一科同樣的循環,那麼三年是恰當的嗎?


其實如國際著名的「威尼斯雙年展」(Biennale di Venezia),在義大利語的Biennale,是泛指兩年辦一次的活動,不一定是展覽,而且也不一定是兩年舉辦一次,也有號稱兩年,後來辦不下去的例子。

不過建築的進展是需要一點時間的,我來台南住了四年有餘,遇見兩回的建築展,策展的內容都很豐富,建築模型更是多采多姿,三年一科,確實有許多新作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另一方面,也因為我逐漸和建築界有些來往,乃發現這裡的建築界應該有實力說出南方特有的建築語言。

幾乎只有台南可以見證台灣四百年來,不同統治政權的建築風格:紅毛城,是荷蘭人的遺跡;赤崁樓是明鄭的代表;許多漢文化的閩南式建築,是清國的治理時期的漢人拓殖的歷史過程;日本式樣建築如不是遇見國府來台的肆意破壞,台南很可能成為台灣的小歐洲,乃至於國民黨統治的醜惡臨時建築再到政黨輪替後的古蹟重現等,可以如此縱深的觀看台灣建築史的縮影,進而想像台灣的四百年開發史,在其他城市裡,這實在很難得一見了。

所以我常有一種衝動,想遍寫台南的每一棟有紀念意義的建築,包含各個時期不同的代表性里程碑,後來深入研究,原來早已有人編寫完整,我只能讀讀資料,偶而狗尾續貂罷了。

可是南方的建築,相對於中、北部寸土寸金的土地成本,仍然有很大的發展和實驗性。三年一科的台南建築展我一定會去參拜,朋友常問我為何移民台南來樂活?很簡單,從建築這件事來看,台南的文化厚度絕對是超過許多城市的。

「域見南圖」展,早已結束,不過既然我去參觀了,那就用手機拍了回來,和大家分享吧:



訂閱魚夫更多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