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一代宗師柯比意巴黎瑞士學生會館(Pavillion suisse)賞析

按圖去看所有圖片
建築時間:1932
建築地點:Cité Universitaire, 7, boulevard Jourdan(14e).
建築師:Le Corbusier & Pierre Jeanneret.


前言:這篇文章是從網路找回來的,原文究係參考了哪些文件?我已老人痴呆,想沒有,所以若有侵犯著作權,請留言賜教。

正面
早在1924年,瑞士政府決定在法國巴黎大學城(Cité Universitaire)興建瑞士學生宿舍,1925-1930年間私人資金募集和政府補助,籌足了基本的經費,於是在巴黎徵求瑞士籍的建築師前來展開競圖比賽,但這項比賽並沒有真正舉行,1930年的夏天,瑞士大學會議代表Rudolf Fueter教授直接透會議決定交由柯比意來建造。

其實入口在後面
當時聲勢如日中天的柯比意正因日內瓦國際聯盟總部競圖失敗而恚恨不平,驚動了名建築師Karl Moser(1860-1936)和建築評論家Siegfried Giedion(1893-1936)前來好言相勸:此事事關國家形象,可以讓瑞士擺脫過去給人農舍、牛群的刻板印象,柯比意才接下了這個案子,不過這可是柯比意在過去為有錢人蓋房子之外,第一棟集合型住宅。

後側庭院
與柯比意合作的有他的表兄弟Pierre Jeanneret所帶領的團隊和曾經設計「薩伏伊」(Villa Savoye)的傑出女室內設計師Charlotte Perriand。從1930的十二月到1931年的七月,總計出爐了四個方案,但限於經費(當時經費約三百萬法朗,約等於2001年155,000歐元的幣值),以及業主要求必須配備有四十二個房間、一處早餐區、一入口大廳、兩間行政辦公室,其中一間提供舍間住房。本案設計,每間房間都是相同的,面積2.8 × 6m,其設計理念完全導照柯比意在1926年所提出的建築五要素:地面層的開放空間、屋頂花園、自由的平面、水平橫向開窗與自由立面

這是柯比意建築五要素的展現:地面層的開放空間、屋頂花園、自由的平面、水平橫向開窗與自由立面
地基是原來的采石場(former quarry),基樁(foundation pile)深達19.5米,主建築以水泥墩做成的人工地盤(柯比意稱它為:an artificial ground)整體抬高,在與營造技術優良的廠商Claré公寓營造公司(總部在日內瓦,1930-1932),鋼筋結構更形複雜,樓板則採輕鋼架減輕垂直壓力;建築背面的樓梯間從建築量體獨立出來,採微凹的曲面設計,這是一種曲面和直線間的對立,是柯比意慣用的自由平面設計手法。

主建築以水泥墩做成的人工地盤(柯比意稱它為:an artificial ground)整體抬高
1931年的九月十四日定礎,啟用是1933年的七月,時任蘇黎士大學校長的Rudolf Fueter特來參加,當時的荷蘭館還在興建,相較於柯比意的瑞士館,這棟現代建築展現了現代性的優越,有別於表現民族風(folklore-vernacular),刻意展高超的現代技術(tour de force),如外露的強力水泥結構、工業製造式的上層房間以及隔音技術等,且由於上抬的水泥地盤,使得地面的量體空間開放出來,視野良好,保持了建築的一致性,並和周遭的公園形成社區的概念。

建築的角落有柯比意的簽名
從1945年起,柯比意對這棟建築做了一些變動。1948年更動了原交誼廳(lodge)的牆上的相片壁飾,改以油畫;1953柯比意改了南向的窗簾幕,為的是減緩陽光直射(法國緯度高,太陽比較低,南向的陽光熾烈);1957年,加入一些長凳和在房間裡加入一些彩繪;1965年瑞士會館被法方列冊管理,並於1986年正式列為紀念性建築。1991-93在紀念建築修護專家Hervé Baptis和瑞士基金會建築師Jacques Chopinet的領導下,展開大規模的外部整修,包括屋頂花園的整修、防水措施的加強和人工地盤的強化,經費由瑞士政府和法國文化部平分,最後再更新電氣設備、每層安裝新廚房設施,以及配管工程等,房間也在原設計者Charlotte Perriand的同意下,重新裝潢,壁面的油畫也在Madeleine Hanaire的努力下,恢復了當年的光彩。

1948年更動了原交誼廳(lodge)的牆上的相片壁飾,改以油畫
在公共核使用玻璃磚採光,在當時是很先進的觀念
公共公間的茶水室和沖澡處,當初都很先進
當初的設計圖變成壁紙,貼在牆上供來客欣賞

要進入內部必得付錢,裡面當然要有柯比意的一些草圖作品
模型
下面的這張圖可以360度環視:


按圖去看Google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