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22年5月14日 星期六

鴨鯗,不是鴨賞

鴨賞是宜蘭特產,溯其源,古早以前漳州人移民到宜蘭礁溪洲仔尾養鴨,並販售鴨肉、雛鴨及鴨蛋,其中生蛋後面臨淘汰的老菜鴨,食之無味又棄之可惜,便於宰殺後滌洗內臟,以竹架撐開,再經鹽漬7天後於戶外蔭涼處風乾,不可直接日照,以防出油,最後一道程序就是送入烤箱,燒木炭和甘蔗薰烤3至4小時,使甜味入裡,色澤金黄,這和北京烤鴨不同,是先民絕處逢生的加工食品。 

 在沒有冰箱的時代,鹽漬的食物嚐來甚鹹,所以鴨賞又有個別號:「洲仔尾的鹹菜」,當然這「鹹菜」泛指一道鹹篤篤的食品,無關乎葷素。 

鴨賞早就成了宜蘭特殊飲食文化的一部份,且出現不同於其他縣市的相關言語。五結鄉有個村子叫「下福」,是大宗製作鴨賞的所在,因為醃製過程要用竹架撐開鴨身,所以又有句歇後語說:「下福的鴨賞--硬弓(king)」,硬弓即硬撐的意思,假如撐不住了就不要像鴨賞一樣硬是要弓落去。 

還有句話說:「三分鴨賞,一分竹」是因為鴨賞是稱斤論兩來計價的,所以有人便在竹架上增加重量動手腳,這話即提醒人買賣要看分明,千萬不要吃悶虧。 

然而,鴨「賞」之所謂「賞」賞些什麼呢?乃有人說,蘭陽友人來訪,如伴手禮是此物,則極其貴重,形同獎賞,因此得名。 但這實在令人生疑。

有將新竹摃丸或金門摃糖寫成「貢丸」或「貢糖」,並穿鑿附會說是古代進貢皇帝的貢品,這行銷手法未免太直白。 鴨賞又有又有一說,這「賞」字應作「鯗」,遠流中文字典注成ㄒㄧㄤˇ,台語讀成siúnn,與台語「賞」同音;漢字裡有雙重意義,一是說剖開曬乾的魚,如鯗魚、鰻鯗;另一則是泛指成片的腌臘食品。《紅樓夢》裡有一道名菜叫「茄鯗」,就是把茄子切絲曬乾後,用果仁雞丁來炒,其味甚美。 

只是如作鴨鯗,則不知其讀音者必眾,莎士比亞說: What’s in a name? 看來無妨將錯就錯,還是以「鴨賞」行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