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21年5月27日 星期四

日本郵船莎喲娜娜、又再見了!

 

魚夫手繪 嚴禁轉載

1931年日本發動對華戰爭,史稱「九一八事變」,從那年開始,日本便全面加強防空演習,當然也包括了殖民地台灣,1934年舉行了一場臺灣軍特種演習,全島繃緊神經,一張演習中從基隆港邊向內陸拍攝的照片,清楚顯示當時日本人蓋的幾棟基隆重要建築。

照片中有著英國維基多利亞紅磚式建築、法國曼薩式高聳屋頂的基隆驛露出半張臉來,宛似猶把琵琶半遮面的美貎貴婦;日治時期,經營台、日航的兩大船公司比隣而居,都是歐洲風情的建築,以紅色為主色系,頂著一座圓頂者是「大阪商船会社基隆支店」,旁邊頭戴有如農民古早斗笠的尖塔,牆身呈連續拱門設計者,即是「日本郵船基隆出張所」,照片的最前方則是「基隆港合同廳舍」(今之海港大樓),戶看之下,彷彿來到歐洲某處美麗的港口,令人驚艷不已。

日本時代想來台灣,在民航事業尚未發達前,郵船是主要交通工具,1928年,總督府索性規定航路輪船噸位最少得是8,000噸級,因此如果選擇「富士丸」號來台,那就是日本郵船的旗下的船隻之一。這家郵船就是由岩崎彌太郎所創立的日本三菱財閥所經營,當時為了完成海、空運整合成一條龍服務,所以逐步建立郵船事業,並在基隆設立出張所。

今昔對比,基隆驛在戰後於市民的嘆息中,因「皇民建築」而被拆除;海港大樓兩翼被頂樓加蓋,總體失去了現代主義比例之美; 「大阪商船会社基隆支店」已在二戰時遭美軍空襲夷平,隔壁海港大樓的頂塔也被轟毀,所幸建築物本身的強度夠,至今仍保存的很完整。

1913 年日本郵船請來臺灣總督府土木課的森山松之助和井手薰技師一起來設計出張所的辦公廳舍,這是一棟「折衷主義式」的建築,三層樓高,採加強磚造的工法,也就是以承重的磚牆再加上RC結構;外觀上保有西洋拱門以及圓頂尖塔收束的歷史語彙,在建築式樣上被歸類為日本「近世復興式建築」。

不過到了1945年5月31日的美軍對台的大爆擊時,出張所上方的尖塔不但被炸出大洞來,也使得屋頂引燃大火,只好進行改建,到了1974年,又因地震預防的緣故,乾脆拆除屋頂,並改建三樓,到了1978年,則以輕鋼架搭起鐵皮屋頂;另外,1968捨棄了原來臨街的大門,改為面向大海,延續至今。

日本郵船現況

日本戰敗後,載離最後一班「引揚」回國的日本人後,以為莎喲娜娜、再見了,1949年國民黨政府全面撤退來台,先是搬進了「輪船招商局」,後來又為「陽明海運分公司」,2003年起規劃成「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隔年啓用,這是基隆十大歷史建築之一,出了火車站,往左方看,近在咫尺,想要參觀也很方便,而館方看來也頗為用心,我幾度造訪,發現果然「整合育、研究、蒐藏、推廣、觀光、休憩活動及創新等多面向功能」,西元2006年山田;還和英國的「大英海事博物館」簽定合約,成為大英海事博物館全球第18個會員,也說是說陽明海運的船模將永久典藏於大英海事博物館。

現在來到這個藝術館,有一座50:1的建築模型,因為那座塔頂已失,當年藍圖無從復原,只能就外觀加以摸擬,不過也做得相當精緻,考據頗為詳細,非常值得花上半天的功夫來仔細參訪。

拍得影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