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
2020年2月17日 星期一
臺灣第一座現代化市場在臺南
臺南的西市場俗稱「大菜市」,本來早已沒落,初來台南會來到大菜市只不過是為了吃碗𩵚魠魚羮或意麵或八寶冰罷了,十年後忽然變成年輕人的新天地,政府也整備重現日治時期的部份規模,讓她變成台南的「淺草新天地」。
日本時代的臺南西市場始建於1905年,未幾遭颱風吹垮,1911年重建,規模佔地三千坪,約在今日西門路(東)、國華街(西)、正興街(北)、中正路(南)所包圍的部份,東西長250步、南北寬200步。市場中央廣場花木扶疏,於1912年完成,為全台最大,工程費總計5萬元,借支公共衛生費5千圓(以今日物價略算,可想像是挪用今日雲嘉南的衛生經費總支出蓋市場),建好後,同步開始取締流動攤販,但在1908年因風災毀損重建,然在重建時,規模更為誇張,中央主體是高聳厚重的曼薩爾式石板瓦屋頂,挑高二樓通風採光,攤位一層,東翼主售魚、鳥、獸肉,西翼為蔬果南北雜貨,兩者分開以防病菌傳染;明管排水設計,多處入口面向道路,使其動線流暢,亦有助於疏散人潮。
我看過臺北藝術大學教授黄士娟寫的一本書《建築技術官僚與殖民經營》,書中描述西市場蓋好後「規定買賣一律在市場內,此因衛生而實施的約束令,開臺灣之先例。攤販商擔魚菜於大道叫賣時,警察得以街道規則處罸之,若不入市場者,則不能自由行商。」
臺南的成功經驗,也進一步催生現代市場諸如嘉義西市場(1906,仿巴洛克,但已拆除),南投市場(1908,入口還在,有漂亮的Art Deco藝術風格建築),臺北也發現他們連個像樣的市場都沒有,後來興建了「新起街市場」(日人市場即今日西門紅樓文創育成中心)、「大稻埕市場」(台灣人市場),而在此之前這之前漢人的市場是「污物縱横、青蠅群集」且過去「本島人(註:台灣人)販賣者的髒手常以柱子、牆壁擦手」云云,這些形容真是令人觸目驚心。
臺南西市場是日本人出入的市場,「本島人」的市場以東市場和水仙宮市場為主。日、臺市場的區別是因為飲食習慣不同,且民情也不同,日人都是黄昏市場,實際掌有經濟大權的女人為主要採買者;本島人則男性掌權,透早就在市場來回穿梭。
2003年5月政府公告「西市場」為市定古蹟,架起了鐵棚保護準備修復,預計規劃為「格子店」市的年輕市集,取名為「淺草新天地」。只是在活化前,由於隔壁的正興街在許多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努力下,居然吸引了萬頭鑽動的年輕人,也帶動了大菜市的復活,反而我要吃的八寶冰好像變老派了,老闆夫婦居然退休去了,現在這一帶早已人聲鼎沸、生意沖沖滾,但大家別忘了,這可是全臺第一個現代化市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