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19年1月18日 星期五

哈里路亞,我的兒時美好回憶回來了!重繪萬金教堂

魚夫繪,翻印必究
屏東萬金聖母聖殿,又稱萬金天主堂(本文簡稱萬金教堂),是位於萬巒鄉的萬金村裡的一座天主教堂,近年來由於3D光雕秀而爆紅,不只下港有出名,頂港嘛有名聲,也成為新興的觀光亮點。



我是屏東人,萬巒這個地名在我小時候總是聽大人呼為「蠻蠻」或「萬蠻」,應為平埔族的發音,這一帶閩客混居,但客家人比較多。

萬巒最著名的是「海鴻飯店」的豬腳,不過創辦人林海鴻在日治時期本來是賣蚵仔麵線,生意清淡,後經高人指點習得製作去油而香不膩人的豬腳來,竟因此一炮而紅,從此逆轉勝,完全改變了人生的運勢,後來連蔣經國也來光顧,這下子更是驚動萬教,果然「衝甲掠袂牢」。

其實不只豬腳而已,位於先帝廟旁的百年粄條當日生鮮的手工製作,也是知味尚嚐者的最愛,我到今天,要是經過萬巒也會專程來此吃上一碗。

萬金教堂的光雕秀後來轉型為燈光秀,此乃考量到還給居民寧靜的生活等因素。回顧萬金教堂的歷史,其開教始於1861年,由西班牙道明會士郭德剛神父從高雄前金步行往返傳教,這腳程如果用步輦的,那可真是路途遙遠,且當時開化尚未普及,可以想見道路必然崎嶇難行,1863年建立第一座用土埆蓋出來的聖堂,當年計領洗46人,是為首批教友。

然而,1865年的一場大地震將教堂摧毀,但神父和當地的教徒仍堅此百忍,奮勵重建,1869年的十月,良方濟神父購入今之堂址(原為林地),12月依西班牙古堡式建築鳩工建造,費時一年,鄉民亦在教會的感化之下,形成難得一見的祥和氣象。

1870年的風貎似乎和如今看到的相去不遠,正立面左右雙塔,其中央馬背式山牆高聳,上方矗立十字架,其下有兩個裝飾紋樣,上為皇冠,下為道明會的會徽。其寬約45尺、長116尺、壁高25尺、牆厚三尺,以傳統閩式工法,即碎石、石灰、黑糖、蜂蜜、木棉及火磚等為主要建材,且運來福州杉,將巨木綁為竹筏,漂洋過海到達東港,再以牛車運到工地。

當時的構築師傅大都從福州、廈門和澎湖等地召募,其中大鐘則遠從西班牙海運送來; 其遊行時的聖母轎亦由福州師雕製,頗為精工。

萬金聖母聖殿天主堂的外觀為正面雙塔式教堂模式,看似西班牙碉堡造型,雙塔中間有一山牆面,創建時此山牆形式係傳統馬背意象,馬背上寶頂豎立一座十字架,山牆中央地方有兩個裝飾紋樣,上為皇冠下為道明會的會徵。

1872年良神父再購地數十甲,低價租予信徒,使貧戶生活得以改善,到了1874年,清國船政大臣沈葆禎來台撫蕃及築建軍事工程,在大肆屠戮原住民之外,發現萬金村安靜祥和,本來是漢、「蕃」敏感交界之處,卻在教會的感召下呈現和平共處的現象,所以奏請朝廷,准予傳教,並且加以發揚,當時同治皇帝乃親賜「奉旨」照准及「天主堂」聖石,1875年懸掛在大門之上,凡有官員兵馬至此,皆須下馬行禮。

萬金教堂內部,魚夫攝。
其後外觀風格有部份更迭,但基本上維持雙塔與一正立面的面貎,以石灰抺成白色色調,戰後,因日治時期的鐘塔崩頹,曾重建一歌德式尖塔,1950又拆改建成今天的支架式懸鐘。

1984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將萬金天主堂列為「宗座聖殿」,教堂正式名為「萬金聖母聖殿」,乃在中央山牆下方添加「萬金聖母聖殿」的金色字樣,是年也同時獲屏東縣政府核定列為地方政府維護的「三級古蹟」。

現在的萬金教堂於每年的12月的第二個星期天都會舉辦聖母遶境遊行的活動,聖母像會供奉在300公斤木造神轎中,遶境赤山村萬金山等地,早年還有其他庄頭也組成宋江陣、車鼓陣、舞獅等前來逗鬧熱。

先父的職務是警察,曾被調派萬巒、赤山等派出所,我當然也得隨著遷移,現在回想起來,我和當地的孩子們玩在一起,當時並無任何族群意識,遇有節慶,還大打沖天炮,樂趣横生,這些兒時回憶,竟隨著我為文書寫萬金教堂的過程裡逐一浮現,真是哈里路耶,聖母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