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18年12月23日 星期日

高堂明鏡悲白髮:下淡水溪橋

年輕時要是搭火車返鄉,車行九曲堂後便進入「高屏舊鐵橋」,那是一種桁架橋(Truss bridge),特色是使用一座座預鑄的桁架銜接起來架起橋體,也因為如此,一旦火車駛入鐵橋,就會很有節奏的轟轟隆隆作響,窗外的影色因鐵架的遮蔽,有如在觀賞一幕幕閃動的風景,這時候心裡面就知道故鄉屏東快到了。

就像宜蘭人一樣,火車丟丟銅的通過山洞後,便望見了龜山島那般,舊稱「下淡水溪鐵橋」的高屏舊鐵橋,對我這一輩以上的高、屏人都有著一種濃得化不開的鄉愁。

下淡水溪鐵橋全長1,526公尺,屬於單線鐵道,從舊照來看,和現在的華倫式(Warren truss)桁架橋略有出入,係屬圓孤鋼桁架為主。《維基》上的記載為:

桁架(Truss)高度15.1公尺,採簡支對稱式山型鋼構桁架形式;橋樑下部結構之兩側橋台寬7.55公尺,高約4.5公尺,橋台由混擬土澆置,外皮再圍護清水磚,轉角處以花崗石收邊;橋墩則為沉箱基礎,上部以紅磚砌造,墩體兩側圓弧面處則包裹花崗石,高9.5公尺,呈橢圓形以破水路。全橋共有二十四孔,每個橋孔長度為63.5公尺。

在我那個年代裡的鐵橋,其實因二次大戰遭以美國為首的盟軍轟炸毀損,一度停用,戰後數度整建,再加上颱風所造成的湍流沖毀基座而斷裂,最後在修復時,改採「華倫式」桁架(和西螺大橋相同),又因鐵路電氣化,這時候因為桁架式的鐵橋不好架設電氣設備,只好1992年終於將其除役,1997年指定為國家二級古蹟,與其他鐵橋不同,這是給鐵道用的橋樑。

其後台鐵另於其旁興建新橋,現在每搭縱貫線去旅行,遙望舊橋,一幕幕幼時的生活情景浮現眼前,總令我回憶起那些逝去的青春日子,頗有「高堂明鏡悲白髮」的況味。

日治時期,二十世紀初,總督府積極開發高雄(時稱打狗)、屏東(時稱阿緱)的豐富物產,除下淡水溪鐵橋貫穿高、屏外,且規劃高雄港對外輸出,另外又開闢屏東機場,成為日後南進政策的重要基地。

下淡水溪橋下的沼澤生態區

下淡水溪橋全長計1,526公尺,曾是全亞洲最長的鐵路橋樑,當年動工時,正班人員5百人,因工事殉職者46人,工程之艱鉅可想而知,而主其事者係由靜岡縣人飯田豐二(1874年-1913年6月10日)鐵道工程師承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之命設計督建,建造之初,台灣並無練鋼廠,因此必須在日本內地先行預鑄,再從基隆或高雄港輸入,且在施工期間,由於飯田對南方炎熱的氣候難以適應,再加上工程期間,經常遭遇風雨侵襲、溪水暴漲,破壞工事,飯田為此廢寢忘食,積勞成傷,居然在即將完工之際,先是罹患虐疾,因此引爆各種疾病,而於1913年6月,病逝於台南病院,享年僅40歲。

高屏溪在1986-1996年間進行水利整治,先於新舊兩座鐵橋的上游處蓋好攔水堰,同時也於上、下遊之間尋找寬濶的河床進行整地與綠化工作,後來再由地方政府接續闢建濕地公園。

在屏東端,利用舊鐵橋打造天空步道,以舊車箱為陳設主題,其下河床生態公園遼闊,常見許多遊客來此嬉戲,更有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也來捕捉瞬間美景;在高雄端,現屬大樹鄉的觀光亮點,除亦設有天空步道外,鐵橋上留有「臺灣鐵路局鋼梁廠鑄造」銘板(Name plate),那是因鐵橋在1964年改變其桁架形式,且自行鑄鋼施作,並在桁架樑的端柱(End post)上面焊上製作,以為紀念,另外,亦有守橋用的衛兵崗哨亭、以及防火車爆衝的「止衝檔」等,這些都增添了這座鐵橋的歷史價值。

如時間充份,亦可順道至九曲堂車站一趟。飯田豐二鞠躬盡瘁後,其好友小山三郎等人集資籌建筆墨紀念碑一座,就在車站北方約一百米處,國民黨政府來台後,本欲拆除,所幸遇台籍鐵路員工蘇德進出聲制止,這才保存至今。

用手機拍了影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