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18年12月15日 星期六

潘安邦、張雨生的故居--澎湖篤行十村


篤行十村在日治時期為澎湖島要塞司令部和馬公重砲兵大隊軍官宿舍,位於馬公本島西南側小地名金龜頭處,由於名稱不雅,乃改稱「金龍頭」,然而當地人還是習慣以原名呼之。



日人於乙未戰爭打敗清國,簽定馬關條約,即在取得澎湖後1896年設計「澎湖島要塞砲兵大隊」,取原清國馬宮城內西側的練兵場做為砲兵部隊暫時的駐紮地,隨即覓地興建部隊廳舍,後來在媽宮城內大西門到順承門一帶陸續蓋起了許多宿舍供校、佐及的高階軍官居住,到了西元1908年又成立了「澎湖島要塞司令部」,未幾,1912年改澎湖島要塞砲兵大隊為「馬公重砲兵大隊」,並隸屬於澎湖島要塞司令部。由於編制擴增,軍官宿舍數量已不敷使用。總督府於是在媽宮城大西門至順承門城外西側空地,陸續興建日式木構造獨棟和雙併式宿舍供軍官和事務官員住宿。

戰後,由國民黨政府接收,隨著大量軍隊到來,乃形成台灣最早的眷村之一。關於篤行十村的規模,根據《澎湖縣文化局》的官方記載:https://goo.gl/xhHcUV


篤行十村眷舍的現址,在西城門外一帶,清朝初期是媽宮西南部居民的墳場及垃圾場,更西側海崖建有兵舍和砲台,並沒有百姓居住。日治初期,明治29年(1896)澎湖設立「澎湖島要塞砲兵大隊」,砲兵大隊的宿舍,大多以民有地或民家充用。明治44年(1911)遷移俗稱為「馬路西」的官有地上的墳墓,供陸軍省興建澎湖島重砲兵大隊的將校宿舍。在明治36年(1903),媽宮被指定為台灣的兩處要塞之一,因而在憲兵隊西側興建營舍,設立「澎湖島要塞司令部」,改設統籌澎湖陸軍防務的司令官。日治末期,目前的新復里復國路1至19號一帶是「澎湖島要塞司令部」軍官、下士官、軍屬的宿舍及馬廄,新復里新復路是重砲兵大隊經理部、兵役課、主計部尉官以上軍官宿舍,新復里新復路一巷是陸軍糧食運輸部的下士官宿舍,新復路二巷是重砲兵大隊本部的下士官宿舍。民國34年(1945)日本無條件投降,翌年政府完成接收後,利用日軍的原有營舍成立「馬公要塞司令部」;民國38年(1949),大陸撤退後來澎軍人更多,這些官舍由軍方接收做為軍眷的宿舍,因為人多屋少,常常一棟房舍進住2、3戶人家,各住戶又因為人口增加而加蓋一些違章的房間,以致形成有如大雜院的景象。民國48年(1949),縣政府將陸軍眷舍拆除,改建為公共汽車管理處的新場站(修理站及總站),同時把民族路向南向北延伸,當時被拆屋的軍眷,在民國49年(1950),將原本日治時期房舍的樑柱,移到篤行十村現址,改建成新復路二巷2、4、6、8、10、12、14號共七戶房舍。民國51年(1962),在媽祖宮後的軍眷被拆除,遷移到新復路二巷16、18、20、22號。民國53年(1964),在媽祖宮西側的軍眷因為佔用廟地而被拆除,遷移到新復路二巷16-1、16-2號。目前在媽祖宮西側民族路19、19-1、19-2號三戶,仍然是篤行十村列管的眷戶。

日人所興建的官舍類型依官階高低而分獨棟或合併式的建築,新復路附近者獨棟者居多,而復國路則兩者兼有;建築工法大都是將基地以水泥抬高,下層牆裙為紅磚,框有通風口,其上木造雨淋批,屋頂則為薰瓦;室內以真壁造(編竹夾泥牆)隔出玄關、座敷(客廳)、居間(臥室)和緣側(室外的廊道,最具特色者為從浴室、廚房引出兩座室外紅磚煙恖,高度且超屋頂,既為排氣使用,造型亦頗為優雅。


我所畫的官舍現為「篤行十村眷村文化保存園區資訊服務站」,2014年日本日本樂篆雜誌社社長三井雅博從其母親所留下的舊相片,尋找當時在澎湖位居要職的外公住所即為此處,透過友人及澎湖國家風景處的協助下居然找回母親的記憶而激動不已,現在該官舍內部已開放參光,且既名為資訊服站,當然也提供了許多澎湖往日時光的照片與資料供旅行者參考。

戰後國民黨政府在澎湖設立防衛司令部,將原眷舍重新分派,由於當時大量軍隊撒退登陸,原日本官舍不敷使用,乃將原獨棟者分配給兩戶,原雙併者分配給四戶,再有不足者,便於庭院內搭建起居空間,幾成大雜院,居住條件可以說是非常惡劣,然而,這裡也孕育了兩位後來紅遍天下的歌手,一位是唱紅「外婆的澎湖灣」的潘安邦和「我的未來不是夢」的主唱者張雨生,只是不幸都英年早逝,目前在篤行十村裡都各自有他們的紀念館,睹物思情,不禁令人為之稀噓。

2007的11月21日縣府公告篤行十村為歷史建築並劃設都市計畫「眷村風貌特定專用區」,並進行修繕,如今保存狀況良好,頗值一遊。

用手機拍了影像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