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17年4月1日 星期六

舊的看見歷史,新的看見願景──重繪臺中驛

魚夫繪
臺中車站已經完成高架工程了,所以新站落成,舊站則將規劃為鐵道博物館。聽聞市政府將保留1.6公里駁坎,形成綠空鐵道軸線,建構讓行人、自行車能夠悠遊其中的空間,而且還要串連購物中心、市場及中區商圈,規模聽來很嚇人,當然將來的工程也很浩大。



新站來了,但千萬別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臺中車站是見證臺灣鐵路全線通車大典的驛站,1905年第一代車站啓用,歷史早已超過百年。

現存的臺中火車站係屬紅磚白飾帶的辰野金吾式樣建築,有著優雅的後文藝復興風格,月台為鑄鐵構造,站體屋頂則為洋式木構造。中央高塔聳立,形塑崇偉意像;中央山牆鑲有華麗的紋飾,屋頂側坡急斜而下,更增加戲劇性的效果,目的在展現鐵路先進的的時代意義。車站外緣的木造迴廊、基座、柱頭及橫樑接頭均有裝飾,入口處亦有雙柱等變化。進入驛站大廳之後,天花板級距拉高,使得室內候車室呈現氣派非凡的氣勢,玄關與樑柱上精細的雕塑及拱形橫樑,都令人非常讚歎。

其實如今的舊站為第二代。第一代火車站乃是座長相平凡、造型並不浪漫的日式木構造車站,初期稱「停車場」,位置在橘町三丁目22番地,大概位於今日車站的西南一側。1905年為了慶祝臺灣鐵道縱貫線開通,第一代台中車站日夜趕工,1908年(明治41年)的4月20日,長達252哩的縱貫線鐵路終於在1908年於中部接軌,全線通車營運。同年10月,在臺中公園舉行通車典禮,敦請日本皇室閑院宮載仁親王來臺主持,當時就在今之臺中公園內建了一棟湖心亭做為皇室休息的所在,不過初期只是單亭,後來才是今日的雙亭模樣。那時站區興建火車頭的機關庫,站內設臺北保線區臺中派出所,1909年(明治42年)才陸續完成鐵製跨線天橋及第一貨物倉庫的工程,首任站長為塚澤力太郎。

魚夫拍攝

1911年臺中進行市區改正計畫,從老照片看,站前規畫了一整排仿巴洛克式建築,街景為之煥然一新。日人治台,到了20年代社會漸趨穩定、經濟起飛,貨物流通量遽增,1917年甚至發生「滯貨事件」,總督府乃進一步闢建平行鐵路新線,另一方面也擴建老車站,由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工務課設計,新站改稱「臺中駅」。

其實臺中駅的設計為雙鐵共構,當時後車站為「帝國製糖株式會社」所經營,將運載製糖原料如甘蔗等,以五分車運送到台中市內的工廠,壓製為成品供內外銷。這種5分車的車軌雖為一般路寬距的一半,仍包夾在正常鐵軌之中,行駛來往於太平、霧峰、草屯及南投之間,也成了一種人貨的接駁形式。一直到戰後,許多上班族及學生仍須來到後站的「中南站」搭乘五分車通勤,要到1960年代公路運輸崛起,才逐漸沒落。

戰後由於客運量激增,乃於車站右翼循原建築樣式擴建,於1950年峻工,1995年被指定為二級古蹟,後來又晉陞為國定古蹟。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結構遭到重創,目前以鋼骨、鋼板安全補強。

現在的臺中車站可以說是第一個新舊並存的典範,不相防礙,不必拆了舊站來成就新站,而且一座城市,舊建築就會告訴我們她的歷史,新建築則會讓我們看見她的願景,臺中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