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17年2月1日 星期三

臺北放送局──天皇戰敗詔書放送在這裡,228事件號召抗暴也在這裡!

魚夫手繪
1945年的8月15日,日本內地、朝鮮、臺灣三地同時通過收音機廣播日本天皇《終戰昭書》的「玉音放送」,宣佈對盟軍無條件投降,14日下午3點由日本放送協會派遺錄音班8人進入皇居錄音,錄製完成的錄音片稱「玉音盤」,當時的播音狀況是:在沖繩因被美軍轟炸,廣播電臺幾已全毀,僅當日油印報紙有相關報導,並無詔書全文;朝鮮則不但有同步轉播且以韓語放送,下午的報紙還有詔書的詳細內容;在臺灣,15日正午12點,臺灣亦同步播放,各「放送亭」(ラヂオ塔)都播出了天皇玉音宣佈戰敗的詔書。

這放送亭至今在臺北的新公園內還看得見,置於戶外,長得像個日式石燈籠(如圖),可往四個方向發出聲音,亭高約3公尺,下方的基座刻有臺呼「JFAK」,臺灣人言語中有句「放送頭」,指的就是這種放送塔。
臺北送放送局演奏所。魚夫攝。
1935年始政40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中的「電氣館」裡特別設計了一個「電氣家庭的一日生活」單元,描述電氣生活的未來遠景,而收音機就是開啓美好一天的開始。當時全臺灣共有23,024臺收音機,平均每千人之中只有4.33臺;日本時代收聽廣播是要收錢的,每戶一月收取「聽取料」一圓,但沒有廣告,節目內容有三大類,分別是新聞報導、教育及娛樂等三大項,總時段大約是4:3:3的比例,本島自製節目為6成,而諸如「內臺融合」、「國語普及」等都是重要指導原則。
臺北放送局早期設在遞信部(今國史館臺北館區)的大廈裡,後來,為了「御大典紀念事業」展開擴充計畫,責成臺灣總督府營繕科技師栗山俊一設計,興建板橋放送所、淡水受信所和臺北放送局演奏所,即是如今留下來的樣子,建築於日治昭和4年(1929)2月動工,昭和6年峻工,栗山俊一懷抱興亞主義的亞洲風格設計初衷,又有設計了西班牙城堡懸挑小樑,呈現南歐熱帶趣味。長期研究古蹟的李乾朗教授說:
日治昭和4年(1929)2月動工,昭和6年峻工,原為臺北放送局本部。設計者栗山俊一在此適度運用了中國蘇州一帶古建築的馬頭牆,即具有封火作用的階梯狀高牆。為配合周圍環境,外牆使用淡黃色洗石子,窗框貼茶褐色磁磚,女兒牆使用赤褐色上釉藥的筒瓦與瓦當,其黃褐色調能容易與新公園的樹林,以及對面舖黑瓦的總督官邸產生和諧對比。放送局除了使用臺灣紅檜木與蘇澳產的灰色大理石外,大廳也舖了從義大利進口的石材……
臺北放送局演奏所落成後,設有管絃樂團,二樓的第一演奏室供音樂演出用,第二演奏室則供演講用。
國民黨政府來臺後,由中廣接收,且據為黨產,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抗議的民眾衝進了電臺裡要求播音,呼籲全民罷市、罷工,抵抗國民黨暴政,於是全臺為之沸騰,紛紛響應,乃一發不可收拾。
臺灣人從臺北放送局聆聽天皇玉音,宣佈投降,當時的社會氛圍是擁抱祖國的,孰料走了豺狼,來了虎豹,也是從臺北放送局傳播全民抗暴,前後對照,真是令人不勝稀噓。
1972年中廣新大樓完成,放送局交還臺北市政府,成為臺北市政府公園路燈管理處辦公所在,1996年規畫為「臺北市二二八紀念館」迄今。

用手機拍得影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