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把鑽石當玻璃,將珍珠撒一地──重繪台南西市場

魚夫手繪原臺南西市場
本文原載《獨立評論@天下雜誌》

中國廈門集美大學的創辦人叫陳嘉庚,是南洋的華僑鉅富,不但幫孫文革命建立中華民國,日後對日戰爭,他一個人就出資購買了上百架的戰鬥機、一千多輛戰車和數以億計的軍火和物資,毛澤東打敗蔣介石,本來要將國號承繼「中華民國」,但在首席華僑陳嘉庚的反對下,才更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我早就聽聞這位傳奇人物,去中國廈門更專程參訪了他的紀念園區,他的一生還非常重視教育,在園區裡的壁刻上我意外的發現許多基本禮儀教學,尤其強調衛生,如不隨地吐痰、不打赤膊等基本觀念,現在中華民國都百年了,離開中國的一級城市,深入內陸,在我看來,還是很不衛生,其實也不用千里迢迢到對岸去看,中國觀光客來台,隨地吐痰、大小便也不是什麼新鮮事,陳嘉庚要是死而復生,應該會很傷心花了那麼多錢搞革命、興教育,看來也是很難扭轉乾坤。

閩南人,或者說華人吧,普遍缺乏現代衛生文明概念,先民來台的羅漢腳也多屬閩南,日治時期倒是想了兩種方法來改進,一是市街改正計畫,將原閩南建築裡一棟棟挨著的防盗聚落結構拆解,改成寬濶的道路,防止傳染病在窄巷裡擴大疫情,所謂的「摸乳巷」裡因近距離接觸而加速傳播,另外就是禁止流動攤販和自然形成的傳統買賣群聚地而興建現代新市場。

現在的「紅樓文創市集」就是台北的第一個新市場,日治時期,首善之都台北的新市場的建設相對全島反而是最落後的。根據黄士娟著《建築技術官僚與殖民經營》一書的研究,日治時期「《臺灣日日新報》屢次提出市場問題的討論,當時「臺北為全島之中樞,且為總督府所在,市區路衢整齊、道路擴大、公園略就其緒、有電話、電燈、交通、衛生設備,比內地(註:日本)還進步,令人大吃一驚,但是一進入魚菜市場,沒有不嗤之以鼻的。」

八角形的紅樓於1908年開張,這之前漢人的市場是「污物縱横、青蠅群集」且過去「本島人(註:台灣人)販賣者的髒手常以柱子、牆壁擦手」云云,這些形容真是令人觸目驚心,而新市場紅樓在今日來看,不管在採光、通風、排水和逃生等設計上,都屬考量周全的公共建築,蓋當時世界文明主流都極度重視市場的規劃,所以全台的市場外貌幾乎都有如歐美博物館的華麗。

然而,台北新市場的建設落後於嘉義西市場(1906,拆了),南投市場(1908,入口還在,屬漂亮的新藝術風格建築),尤其是台南西市場(1905,差不多快毀了),國府來台後,統治者沒讀冊兼沒衛生,精英也殺光了,所以菜市場大部份又回到髒亂的環境,且相忘於江湖吧?自然被新世代逐漸淡忘了。

台南西市場佔地三千坪,約在今日西門路(東)、國華街(西)、正興街(北)、中正路(南)所包圍的部份,東西長250步、南北寬200步,在地人稱「大菜市」,建築地坪128坪,市場中央廣場花木扶疏,兩旁側翼於1905年完成,為全台最大,工程費總計5萬元,借支公共衛生費5千圓(可以想像是挪用今日雲嘉南的衛生經費總支出蓋市場),建好後,同步開始取締流動攤販,但在1908年因風災毀損重建,然在重建時,規模更為誇張,中央主體是高聳厚重的曼薩爾式石板瓦屋頂,中央挑高二樓通風採光,攤位一層,東翼主售魚、鳥、獸肉,西翼為蔬果南北雜貨,兩者分開以防病菌傳染;明管排水設計,多處入口面向道路,使其動線流暢,亦有助於疏散人潮。

後來又在西市場的中央噴水池廣場擴增「台南淺草組合」,販賣各式雜貨,簡單說,時光迴轉,日治時期來台南,可以到全台第一個集合式商場「林百貨」(長達300米,現只剩主棟)坐流籠(電梯)、逛街血拼,然後轉到西市場,走到腳底起泡,最後去西門路上的「宮古座」(拆了)等劇場去看電影,這好像虛擬實境,可是曾經真實存在府城的歷史裡,一直到終戰後初期仍盛況不減。

▲ 現在的西市場(攝影/魚夫)
2003年5月政府公告「西市場」為市定古蹟,架起了鐵棚保護準備修復,預計規劃為「格子店」式的年輕市集,取名為「淺草新天地」,轉成文創市集,試圖恢復昔日風華,總經費需求一億五千萬,只是來源並無著落至今仍無進度。相對預算充裕,錢多到花不完的台北,「紅樓」早已重生,而變成遠近馳名的青春市集,可憐台南西市場的復活則猶在未定之天。

2011年馬政府的文建會主委盛治仁花了兩億五千八百萬,委由「表演工作坊」的賴聲川製作搖滾音樂劇在「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慶晚會」上演出,一個晚上就燒光了錢,而一座曾與台南庶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菜市場卻仍在風雨中哭泣,過去在地的台南人都呼西市場為「大菜市」,我家姷某從小在台南長大,仍曾遇見昔日風采,她見我將大菜市畫了回來,不禁感慨這個政府果真沒讀冊兼沒衛生,把鑽石當玻璃,將珍珠撒一地!

▶ 用手機拍了西市場現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