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無米粥,無米樂,人生當思減法而不是加法

無米粥。(按圖看原圖)

「無米樂」是台灣2005年最受歡迎的國產片,記錄台南農民崑濱伯敬天畏地、愛人惜物的處世態度,由於導演的拍攝手法真實細膩,全片充滿令人感動的生活思維,引發社會上非常大的共鳴,讓台灣人更進一步的認識米食文化。

崑濱伯和他的冠軍米。(按圖看所有照片)
鮮少人知道,其實台南後壁的緯度和台東池上差不多,池上米馳名全台,後壁亦不遑相讓,崑濱伯種出來的米獲獎無數,就是後壁的土地生成的,我三不五時就去找他買米,閒聊起來,都對台灣新一代飲食習慣漸趨西化,心憂不已,當然直接受到沖擊的就是種米的農民。

我想麵食變化出來的把戲多,西洋的「奇技淫巧」又目不睱給,所以米食的單調,一般只做粥、飯吃,自然瞠乎其後了,所以我開始注意米食能到底能變出什麼花樣來?

廣東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甚且撩蜂吃螫也不怕,在地的朋友自嘲說:「背向天的動物都吃」,主食裡籠統稱「粥、粉、麵、飯」,麵之外,粥粉飯皆為米食。其實我在香港、廣東也嚐過許多諸如生滾粥、艇仔粥、狀元及第粥或牛河、粉腸等等種類,只是看似爭奇鬥艷,其實變化仍屬有限。

多年前我曾在台北遇見「粥火鍋」,這卻令我眼睛為之一亮,火鍋不一定要殊滋異味,如麻辣得紅不見底,亦不必然一定以扁魚、沙茶等來烹調,店家宣稱這湯底用大骨、瘦肉、干貝熬煮九個鐘頭,再加上十幾種的穀米熬製兩小時精心煲就,食前先舀若干湯底品嚐原味清湯,再依次加料,循其節奏,漸入佳境。

粥火鍋的湯底以米食為主,呈乳白狀,這道理我明白,大抵和廣東人以瓦罉煲粥,最終既不是留有米粒的「糜」,也不是呈黏稠狀的「糊」,必使水米融冾,柔膩如一,端上桌,則只一鍋乳白而已。

我在找尋米食的孫悟空七十二變,不料卻遇見化有形於無形的粥火鍋,古人說:「聰者聽於無聲,明者見於無形。」唯其無形,所以接下來火鍋料該放些什麼食材,滋味才能與粥湯配合無間,最後汲取天地日月精華,成就營養健康,符合現代人養生的火鍋,這調和鼎鼐的功夫可真是米食變幻的無上大法了。


(用機拍得台北十二粥火鍋分享)

後來我到粵菜之源的中國廣東順德大良也遇見了這種類似的粥火鍋,呼之為「毋米粥」。當地的台商朋友說,咱們台灣來了許多師傅打探這種廚藝,但返台後開店經營率皆失敗,因為做不出那種原味來。雖然我對易牙之道實在了解不多,但台灣人總愛鬧熱滾滾,必也像麻辣火鍋那般通紅濃稠的湯汁、辣到頭皮發麻的刺激,才會大呼過癮;一鍋白湯,而且毫無米粒,到底是啥米碗糕?如此昇華到近乎禪之境界的料理,可以接受的人應該不多罷?

記錄片「無米樂」的片名意思是稻作豐收固然要額手稱慶,但天公財不易得,欠收之時,心情也要放輕鬆,不要煩惱太多啦,而崑濱伯樂天知命,便是這種典型。

無米粥於看似無米中尋求飲食之樂,我在學校裡是這樣教學生的:凡畫漫畫,總是要將複雜事務用最簡單的一針見血的方式呈現出來,這就像設計裡的KISS原則--Keep it simple &stupid,複雜的設計最終呈現的介面總是最簡單而易懂的,更像名家揮毫創作書畫,先想留白,再思落筆處。

人生多一點減法思維,能去蕪存精,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不要的是什麼,能捨才能得,必欲家累千金,反坐不垂堂。大抵平淡之中才能見到真實的一面,但這平淡無奇,又是以簡馭繁的結果,需要高度的智慧方能致之,所以說:人生當思減法而不是加法。

用手機拍得「毋米粥」影片分享:



建議店家:

台北十二籃粥火鍋

地址: 105台灣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222巷9號
電話:02 8712 5002

廣東順德大良「毋米粥」

地址: 中國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锦龙路
電話:+86 757 2226 6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