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14年5月11日 星期日

你老啦,現在2D也可以變3D,其實世代差異就是對知識樣貎的認知不同。

這張林布蘭的夜巡是我站在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前拍的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最近聘請了義大利一位年輕的導演Rino Stefano Tagliafierro將館內的幾幅鎮館之寶,諸如林布蘭的「夜巡」、維梅爾「倒牛奶的女僕」等聞名全球的畫作用動畫的方式呈現出來,這個案子的名稱叫:DUTCH DELIGHT

如下面這支影片:



Rino Stefano Tagliafierro善於顛覆視覺,他在2014年的一月發表了一則Beauty的作品,將數百幅18世紀的名畫,包括卡拉瓦橋(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的「依撒格的獻禮」(Sacrificio di Isacco),和提香(Tiziano Vecellio) 「烏爾比諾的維納斯」(Venus di Urbino)等,製成了一支動畫:


B E A U T Y - dir. Rino Stefano Tagliafierro from Rino Stefano Tagliafierro on Vimeo.

(這支影片即將拿掉,備用連結在【這裡】)

將2D的畫作製成3D其實越來普遍,我在2013年造訪東京天空樹,也在其下的展覽裡看見了「東京偶田川數位畫卷」,以動畫描繪座落於隅田川兩岸的下町與江戶,全長45公尺:



不過這是2D動畫,採漫畫的風格,Rino的作法我看他接受Swide的訪問,在技術上是用After Effect來完成的,兩者其實在視覺上都比2D來得引人側目。

大抵人類資訊的65%是來自眼睛、25%是來自耳朵、其餘10%是來自其他的感覺器官,視覺中,又以動態最能引起人類的「警覺」。國內政治人物蘇貞昌在2010年競選台北巿長時也曾經玩過將2D照片製作出3D的效果來,這支宣傳片叫「你好,我是蘇貞昌」:



蘇貞昌的老照片經過電腦科技的再製造,由於動態效果,產生了「栩栩如生」的感覺,設計者透過新的媒介成功了再詮釋2D的老照片。

畫家的畫作,攝影家的照相作品,最終形成的樣式最常見的紙張,紙張不具網路科技的動畫或連結等效果,寫《Too Big to Know》的David Weinberger說:

「當媒介是紙張的時候,得到的東西就是傳統的知識。舉例來說,如果你的媒介沒辦法讓你輕易修正錯誤,知識就會傾向經過嚴密考察。如果出版的費用昂貴,你就會設立機制來淘汰競爭者。如果出版時用的是紙張,你就會設立收集書本的地方。正因為紙張本身的特性,知識才會像一大堆認證過的著作的整體。傳統知識的形成,其實是紙張造成的意外後果。」

所以當知識傳播的媒介不再只是紙張等傳統形式而已,那麼所謂「知識」會不會如脫韁野馬喪失了本來的邊際,明明不應該動的東西都動了起來,那就不只是視覺感官的刺激,而是我們認知知識本質的革命。

就像這篇文章只是我的一個想法,一定還可以再衍伸更多的東西來,無止盡的一直下去,結果全貎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