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

兩岸麵線糊大不同/記中國廈門泉州麵線糊

中國廈門泉州麵線糊,魚夫製作
中國和台灣,一邊一國,兩岸雖然藕斷絲連,但飲食文化早已不同,我也用心良苦的寫過很多文章,比如下面幾篇:

兩岸不同粥

兩岸不同魚/台南鄭記土魠魚焿

兩岸魚焿大不同--台南阿鳯虱目魚羮

兩岸羊羮大不同--花蓮廣盛堂羊羮

兩岸碗粿大不同--台南小西腳碗粿

兩岸吃蟹大不同:來台南吃蟹吧!

說蚵仔煎

今天來講兩岸麵線糊的大不同。這廈門到處可見的麵線糊和台灣的不同,咱們台灣的麵線糊,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如下:

蚵仔麵線(台灣話:ô-á mī-sòaⁿ)為台灣小吃中極具有特色的一種,主要原料為蚵仔(小牡蠣)和麵線,蚵需先拌太白粉,但市面上也有許多是用大腸麵線(tōa-tn̂g mī-sòaⁿ;滷好的豬大腸和麵線)來販售。
蚵仔麵線的優劣決定於蚵的大小與新鮮度,拌太白粉時也必須注意蚵的完整。豬大腸滷製的過程,與整碗麵線中的比例都是決定好吃與否的關鍵。在顧客購買蚵仔麵線時,商家通常會問要不要加辣,有些商家是以辣椒醬聞名。此外也可多加烏醋、蒜末、香菜等調味。

台灣的麵線糊主要是得加入蚵仔或大腸頭,先說蚵仔的吃法,一旦離開台灣本島到金門,那台灣人熟悉的大粒蚵仔在金門就不同了,金門的蚵仔體型稍小,但富嚼勁,我有一文記之:

金門蚵仔煎和台灣的有什麼不同?

蓋金門的蚵仔種在潮汐之間,有探出頭來呼吸者也,不若台灣的蚵仔,長期浸在水中,乃涵養水中之精華,碩大而肥胖,何者孰優孰劣?端視您的偏好了。

至於廈門麵線糊,沒有蚵仔,更無大腸頭,非我族類,湯頭則稍鹹,我去嚐了這款庶民料理,特用手機拍了回來,和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