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終極統一的馬英九不能理解的:在地化就是全球化,全球在地化!

金門語音導覽有四種語言,其中台語和閩南語是分開來的
馬英九上台後,最令我髮指的就是去除台灣在漢字、漢語裡的特殊性,比如捨台灣通用拼音就中國漢語拼音,號稱與國際接軌,其實是和他的祖國中國統一罷了;再如「識正書簡」,由馬英九親口說出來,就可見他內心的終極統一意識型態。



有一回,我聽作家林清玄的演講,他近年來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研究「閩南語」和「台語」的差異,發現台語裡有叠音,在中國閩南語裡並不多見,譬如台灣人說:「水水水」、「水噹噹」等,台語出現叠音,有一說,是因為早期唐山過台灣,雖然南率皆為閩南語系,但南腔北調,推斷叠音是為了加重語氣,使得彼此之間相互更容易相互了解;由於台灣長期為外來政權的殖民地,台語裡也加入許多外來語,比如「卡車」,其實是Car和車的連音,至於「Bean 豆仔」那更不用說了。

我並非台語專家,但經常去中國東南沿海旅行也頗有心得,更有一回到金門旅遊,發現金門語音導覽分為四種語言:國語、English、台語和閩南語,台語當然是給台灣來的遊客聽的,閩南語是給中國閩南人聽的,這種分類很合理,台灣人到了金門,就發現金門人有很濃厚的腔調,講太快,還聽不懂,他們是中國福建的「同安腔」,而且是因為當年戰地的關係,封閉的環境,使得金門人的閩南語保留了純正的古音,到了只隔一水之遙的廈門,講話的腔調又和金門不同了。

現在中國觀光客多了,台灣的商家為迎合旅客,開始使用簡體字或改用中國用語,比如馬鈴薯改稱「土豆」等,假如這樣下去,台灣都和中國一模一樣,那不知有何在地特色可言,更遑論商機了。

其實台灣的正體字和用語,除了路標、招牌外,在網路裡也早已節節敗退,這對文化的滅絕是可以預見的,最可怖的是台灣與中國的文化差異才會造就台灣在華人社會裡的特殊性,失去了這些特殊性,文化創意就甭談了。

我最近在TED上看見一則演講,將「在地方就是全球化、全球在地化」的意義言簡意賅的指出其中的真諦。

謝卡.艾爾.梅耶莎是一位卡達的藝術家,說書和電影製片人的資助者,講述藝術和文化如何建立一個國家的特色性 ,以及如何讓每一個國家與其它世界分享其獨特性。就如同她說的:「我們不要大家都一樣,但希望彼此能相互理解。」

她在演講裡提到她的國家卡達,並以首都多哈的卡達伊斯蘭博物館為例(貝聿銘所設計),這家博物館我曾經報導過,按下面的圖前往文章:


這篇演講頗值得台灣人深思,我把演講影片分享出來,有漢文字幕,希望大家會喜歡: